淡竹叶介绍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有清心除烦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淡竹叶和竹叶不是一回事,淡竹叶是一个专门的品种。
(淡竹叶)
功效与作用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
【性状】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鉴别】 本品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薄,波状弯曲,其下可见圆形栅栏细胞。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交替排列或数个相连,长细胞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为哑铃形的硅质细胞和类方形的栓质细胞,于叶脉处短细胞成串;气孔较多,保卫细胞哑铃形,副卫细胞近圆三角形,非腺毛有三种:一种单细胞长非腺毛;一种单细胞短非腺毛,呈短圆锥形;另一种为双细胞短小毛茸,偶见。
【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 甘、淡,寒。
【归经】 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6~9g。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淡竹叶的块根形似麦冬,华东地区有称之为“竹叶麦冬”者,非中药之麦冬。
(2)淡竹叶并非淡竹之叶。
(3)江苏地区有以鸭跖草的全草称淡竹叶,二者疗效不同,不宜混用。
(4)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5)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摘录】 《中国药典》
(竹叶与淡竹叶)
传统应用
主治发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病症。
传统方剂
①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治疗热病解后,余邪未清.低热口干;
②淡竹叶汤(《本草纲目》):淡竹叶、车前子、乌豆、灯心草、甘草、大枣,治疗诸淋。
食用方法
【淡竹叶瘦肉煲】
做法:淡竹叶15克、灯芯草3扎、赤小豆30克、瘦肉适量;一起煲汤。
功效:有清心除烦的作用。
出处:健康之路20150704孙维锋:夏季烦恼叶来除(上)
【淡竹叶凉茶】
组成:将淡竹叶10克、车前草10克、枸杞10颗;;
做法:加水烧开,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晾凉即可。
出处:健康之路20150704孙维锋:夏季烦恼叶来除(上)
文献记载
《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握灵本草》:去胃热。
《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
《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痛。
《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主要成分
主要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等成分。其三萜化合物含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还含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酚性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
淡竹叶1~20g/kg大鼠口服对人工发热有退热作用,其有效成分能溶于水。
(二)其他
1、有弱的利尿作用,较猪苓、木通为弱。
2、能增高血糖。
3、淡竹叶多糖有增强免疫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常与生石膏、生地同用,以加强退热效果。
2.治疗尿路感染。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6~9g。
临床常用剂量:9~12g。
大剂量:15~30g。质很轻,不宜更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淡竹叶、鲜竹叶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淡竹叶-图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