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韭菜的文献记载
1、“安五藏,除胃中热。”——汉末·《名医别录》陶弘景。
2、“利胸膈。”——唐·《食疗本草》孟诜。
3、“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唐《本草拾遗》陈藏器。
4、“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日华子本草》。
5、“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本草衍义补遗》。
6、“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宣饮韭汁,或和粥吃。”——元《丹溪心法》朱丹溪。
7、“滑润肠胃中积, 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明《滇南本草》兰茂。
8、“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9、“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贵州民间方药集》杨济秋;杨济中。
10、“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11、“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自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明《本草经疏》缪希雍。
12、“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清代《本经逢原》张璐著。
韭菜补肾的故事
明末年间,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痛苦异常。邻居们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为她请来一个所谓的女科医生。这医生简单地看了看,开口说:“你这病治起来并不难,不过,要吃一百帖‘补中益气汤’,每帖需人参三钱,服满二斤,病才会痊愈。”农民—听,面露难色,说:“我家日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之被,哪有钱吃人参啊!只好听天由命了。”病妇也淌下辛酸的眼泪。
名医孙一奎凑巧从这里路过,他十分同情这位妇女,径直到了病人家——那时请一位医生的出诊费高得吓人。孙一奎仔细地检查病人后,转身批评那位女科医生:“你怎么可以强人所难呢。病人明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吃二斤人参?医生应该首先替病人着想。再说,这位妇女的病并不是气虚引起,你为何开出百帖人参处方,难道你认为处方昂贵就能显示出医生的本事么!”他越说越气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孙一奎对农民说:“我有一个单方,用不了多少钱,三、五天后就能见效,不妨试试。”
病家久仰孙一奎的大名,现在见他主动上门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为笑,忙请孙一奎开处方。孙一奎让农民从地里割来二斤韭菜。煎取浓汁倒入盆中,再搞来一块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持石灰溶解时发出的“咝咝”声刚过,便滤去灰渣,让病妇乘热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坚持三日,农妇的病便慢慢好起来。
乡里人得知农妇恢复得这么快,都非常佩服孙一奎的高明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妇的处方叫做“赛百帖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