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介绍
别名:虿(《诗经》),虿尾虫(《说文》),中药名“全蝎”。
(全蝎)
主要成分
本品含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此外,尚含有甜菜碱,牛黄酸,三甲胺,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酯及铵盐等。
药理作用
1、抗惊厥:慢性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有对抗士的宁、烟碱等引起的惊厥的作用,但其抗惊厥作用没有蜈蚣显著。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室用本品制剂给家犬灌胃,肌注及静注,均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其原理为本品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活动,并能减低肾上腺素的增压作用。并在清醒动物上可见显著的镇静作用,但并不能使动物入眠,其作用与降压机制有关。
3、毒性:实验证明:用蝎毒素注射液用于蛙、豚鼠,家兔等动物,均可产生中毒观象,主要作用为使呼吸麻痹。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漂洗、干燥。
性味归经
【性归】辛、咸,平,有毒。
【归经】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1、祛风止痉:全蝎味辛甘、性平,辛可行散,其为虫类,故有走窜之性,甘可缓急,入肝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筋,所以本品具有祛风止痉、缓急止痛之功。《本革备要》载:全蝎“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喁斜,疟疾,风疮。”,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速变,本品色青,独入肝经,且善走,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药。《素闻・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全蝎可用于风邪为患,客于经脉,经脉不通,筋肉失养而致的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而出现小儿惊痫抽搐;中风,口眼喁斜;牙关紧闭,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痉挛抽搐之证。本品搜风祛邪,解痉缓急止痛,每为主药。
2、解毒散结:本品辛善走窜,性平有毒,故可攻毒散结,消肿止痛,《玉楸药解》载:全蝎“穿透筋骨,逐湿除风。”,本品可用于风热毒邪内侵,或风痰湿邪阻滞经脉,而致疮痒肿毒,瘰疬结核等证,外用可解毒祛邪,又可散结消肿止痛。标本同治。
3、通络止痛:全蝎为血肉之品,具性善走窜,故有通经络,行气血,而止痛之效。可用于风、寒,湿等邪客经络,使经脉受阻,脉道不通,并行气血,不通则痛。本品可祛经脉之风湿之邪,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对于风寒湿邪所致的顽固性的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本品具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对于风邪为患之症,实为佳品。
4、鉴别应用:僵蚕和全蝎,同为虫类药物,两者均能祛风解痉,常用于中风,口眼喁斜,破伤风等证,但全蝎味甘,其止痉作用较僵蚕强,并有毒,可攻毒散结。僵蚕味咸,入肺经,能祛风化痰,而无毒,具化痰散结消肿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蝎3―5克,蝎尾i一2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忌蜗牛。
2、血虚生风者忌用。
【配伍应用】
1、.配蜈蚣:熄风止痉。蜈蚣辛温,熄风解痉,通经止痛,攻毒散结,其走窜之力最速,性温燥,全蝎,息风解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二者合用,其功效俱增,相须为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风湿痹疼等,以抽掣疼痛为主者。
2、配钩藤:清热熄风,通络止痛。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钩藤清肝泄热而平肝阳,熄风镇痉。二药合用熄风作用增强,并能清热止痉,可治疗风热所致顽固头痛,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
方剂制剂
1、牵正散(《扬氏家藏方》):白附予疆蚕、全蝎。服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功效:祛风化痰止痉。主治:中风,口眼斜。
2、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全蝎、蜈蚣。用法:为细末,每服1-1.5克,开水送服,1日2次。功用:祛风止痉。主治:痉厥,四肢抽搐,顽固性头痛,关节痛。
3、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中医杂志》):蝉蜕、制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用法:水煎服。功效:祛风解痉.止痛,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
4、撮风散《<证治准绳》):螟蚣、全蝎、钩藤、僵蚕、朱砂、麝香。主治:惊痫,破伤风,抽搐。
各家学说
1、《本草衍义》:“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
2、《本草纲目》:“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木,故李杲云,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
3、《本草求真》:“全蝎,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边不遂。口眼
喁斜,语言蹇涩,手足抽掣,疟疾寒热,耳聋,带下,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故方书有用蝎尾膏以治胎风发搐,内用蝎梢二十一枚,入麝香少许屡效。又用牵正散以治口眼斜,用全蝎同白附,僵蚕;为末酒服甚效。……但带下非风非热不用,并一切内虚似风等证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