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荽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干 金・食治》。为伞形科植物天胡 凄的全草。本品茎叶虽似胡荽, 但果实开果形如天瓜,故名。
【别名异名】鸡肠菜(《千 金・食治》),滴滴金(《生草药 性备要》),翳草(《医林纂要》), 铺地锦(《潮州府志》),肺风革 (《质问本草》),破铜饯(《植物名实图考》),满天星 (《草木便方》),明镜草(《分类草药性》),翳子草、盘上芫茜(《岭南采药录》),细叶钱凿口(《广州植物志》)。
【处方用名】天胡荽。
化学成分
天胡荽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挥发油,还含香豆精(coumarin)。
毛叶天胡荽叶含金丝桃甙(Hyperin)约0.025%。
药理作用
本品水煎剂,浓度l:1,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主治
1、祛风清热:天胡荽味辛性凉,辛散祛风,可清热,入心肺二经,具有祛风清热之功。适用于风火赤眼,咽喉肿痛。
2、解毒消肿:天胡荽味苦性寒,苦辛通降,性寒清热,具有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痈肿疔疮,跌打瘀肿之症。
3、利尿除湿:天胡荽辛散行气,苦泄除湿,性寒能清。具有清热利尿,除湿退黄之功,适用于黄疸,淋浊之症。
4、止咳化痰:天胡荽辛开苦降,性寒入肺经,善清肺热,具有止咳化痰之效。肺主气,喜清肃,风邪外来,使肺失清肃,气逆而咳,与痰热相聚则为风热之痰。症见:咳嗽剧作,咳时面赤握拳,弯腰曲背,目睛红赤,涕泪皆出,痰液粘稠,咳后有鸡鸣样回声,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治宜选天胡荽清热化痰,泻肺止咳。
5、清肠止痢:天胡荽具有清热燥湿、清肠止痢之功,适用于湿热痢疾,多因饮食不洁,过食生冷,外邪与食滞交阻肠腑,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脏腑脉络受损所致,其症特点:腹痛,下痢赤血,里急后重,兼见肛门灼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天胡荽清热除湿,湿热去,病则愈。
鉴别应用
菊花味苦微寒,寒中有甘,入肝、肺,肾经。可升散肺经风热,能清泄肝经之热,又兼养益肝阴,平降胆阳肝火以清热解毒。天胡荽味辛苦性寒,善祛风清热,解毒消肿,兼利尿除湿。二者功同有异,天胡荽祛风清热力强,用治风火赤眼为优,菊花清肝明目之功较天胡荽为优且可补益肝阴,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阴不足之眩晕、目赤、目翳、视物昏花之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捣汁。外用:捣敷,塞鼻或捣汁滴耳。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谷精草:谷精草甘平入肝、胃经,质轻清上浮,长于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天胡荽,辛散祛风,性寒清热,具有祛风清热之效,适用于风火赤眼;二者相伍,相使相助,祛风清热作风增强。治宜风热、肝热之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翳膜等症。
2、配射干:射干苦寒入肝,长于降火解毒,行血消痰,天胡荽具有祛风清热,利咽消肿之功,二者相伍,功效益彰,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增强。适用于风热所致咽喉肿痛,或因痰水互结之咽喉不利等。
3、配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疮疡之症。天胡荽味辛苦,性寒,辛散行血苦降泄火,寒可清热,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银花性寒味甘,气味芳香,既可清风温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二药伍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增强,为治痈肿疮疡之要药。
4、配浙贝母:浙贝母苦寒降泄,且具辛散之性,归心肺二经。具有清化热痰,止咳散结之功。天胡荽辛开苦降,性寒清热入肺经,长于清肺热,止咳化痰,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功效益彰,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增强。适用于痰热阻肺,咳嗽痰黄粘稠,结胸疼痛及痈肿疮毒之症。
5、配猪苓:猪苓甘淡性平,归肾、膀胱二经。能开腠利窍,渗湿利水,如《药品化义》曰:“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天胡荽具有清热,利尿除湿之效,兼有清肠止泻之功,二药伍用,相使相助,共奏清热,利尿除湿之功。厢治淋浊尿闭,水肿胀满,湿热黄症之症最为适宜。
方剂制剂
1、治痢疾方(《四川中药志》) 满天星、蛇疙瘩、刺梨根、石榴皮,煎服。
2、治风火眼痛方(《广西中药志》) 天胡荽、旱莲草各等份,捣烂敷。
3、治发斑及疔方(《岭南采药录》) 天胡荽18―21 克,放碗内捣烂,不使水走散,再加洗米水煮沸冲入,去渣饮之,将渣敷发斑及发疗处,热从小便出。
4、治齿缝出血方(《福建民间草药》) 鲜天胡荽l 握,用冷开水洗净,捣烂浸醋,含在口中;五分钟吐出,口含3―4次。
5、治跌打损伤方(《中草药学》) 天胡荽(干草) 6―9克,黄酒适量,加红糖60克,水煎服;药渣捣烂热敷痛处。
各家学说
1、《草木便方》:“治头疮,自秃、风瘙、疥癞。” 2.《千金.食治》:“疗痔”
3、生草药性备要》:“治癞,臭耳,鼻上头风,痘眼去膜,消肿,敷跌打大疮。”
4、《本草推陈》:“治急性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疥癣,蛇蛟伤,痈疽,漆疮,风湿痛,挫伤等。”
5、《南宁市药物志》:“治瘰疬毒疮,无名肿毒,跌打筋伤,哮喘。”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钩虫病。外用涂酒渣鼻。”
7、《贵州民问方药集》:“解热利尿。治肾脏炎,黄疸,外用揉擦伤肿,塞鼻可消眼炎,取汁滴耳中治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