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苏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 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 植物水苏的全草。本品似苏而 好生水旁。故名。
【拉丁用名】 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
【别名异名】芥蒩(《神农 本草经》),劳祖(《名医别录》), 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 脑薄荷(《补缺肘后方》)。
【处方用名】水苏、、鸡苏。
药物基原
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呈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剌;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
载培采集
本品野生,多在田边,水沟等潮湿地生长,在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其全草长约30厘米,茎呈方形,不分枝,叶呈长椭圆状,先端尖钝,基部呈近圆形。边圆有锯齿,花冠呈淡紫红色,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类等。
药理作用
在同属植物提取的总黄酮甙,可促进胆汁分泌, stachys betonicaeflora能使妊娠期,妊娠后期,分娩后的子宫收缩加强,张力上升,对未成熟的子宫影响少。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炮炙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酸、涩,微温。
【归经】入肺、胃、肝、大肠四经。
功效主治
1.疏风理气水苏味辛性微温,辛散温行,入肺经,肺主表,主气,故可疏散在表之风而理气。《本草图经》: “主诸气疾及脚肿。”
2.收敛止血水苏味酸涩,故可收敛止血。《名医别录》载:“主吐血,衄血、血崩。”
3.解毒消肿 水苏具解毒消肿之功,可治疗疮疡肿
4.鉴别应用水苏与水苏根。同出一物,一为根,一为草,二者均可鲜用止血,用治跌打损伤,而水苏又具疏风理气,解毒消肿之功,水苏根则有平肝,补阴,清火之效,此乃两者之异,当须有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15―30克);捣汁或入散丸。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捣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走散真气,虚者宜慎。”(《本草从新》)。
【配伍应用】
1.配薄荷疏风解表,薄荷辛,凉,具辛散清热,芳香通窍之功,水苏能疏风散邪而理肺气,二者相配,其疏风散邪之功俱增,且能理肺气而通窍,对于风寒,风热感冒之症实为佳品。
2.配紫珠收敛止血,解毒疗疮。紫珠草,味苦,涩,性凉。为收敛止血之良剂,又能解毒疗疮,水苏可收敛止血,解毒消肿,二者相配,对于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之证可相须为用。
方剂制剂
1.治感冒方(江西《草药手册》) 水苏、野薄荷、生姜水煎服。
2.治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方 (《圣惠方》) 水苏、皂荚、芫花。用法用量: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3.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方(《梅师集验方》) 鸡苏煎服。
4.治鼻衄血不止方(《梅师集验方》) 生鸡苏、香豉合杵研,搓如枣核大,纳鼻中。
5.治血淋不绝方(《广济方》) 鸡苏、竹叶、石膏、生地黄、蜀葵子。
6.治肿毒方(《湖南药物志》)鲜水苏捣烂,敷患处。
各家学说
1.《神农本草经》:“水苏,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生池译。”
2.《本革纲目》:“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
3.《名医别录》:“水苏、无毒。主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苴,一名瓜苴,一名道华。生九真,七月采。”
4.《本革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睡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5.《本草逢原》:“水苏、即苏之野生色青者。其气芳香,故《本经》所主,一皆胃病,专取芳香正气之义。《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气也,气散则血亦散矣。”
6.《本草求真》:“鸡苏,功有类于苏、薄,但苏、薄其性稍凉、水苏其性稍温;苏薄其性主升,水苏其性主降;苏薄多于气分疏散,水苏多于血分温利。故凡肺气上逆丽见头风目眩与血瘀血热而见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热等病者,皆当用此宣泄,俾热除血止,而病自可以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