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正名释名】始载于《本草汇言》。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豉者,嗜也。功能调和五味,可甘嗜也,故名。
【别名异名】香豉(《伤寒论》),淡豉(《本草纲目》),豉(《范汪方》),豆豉(《本事方》)。
【处方用名】淡豆豉、豆豉、香豉。
(淡豆豉)
药理作用
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黄酮及染料木素(水解产物),两者皆有雌雄激素样作用(口服2.5克/小鼠/天,6天后测子宫重量),其作用强度为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大豆黄酮一l。5:1、0:0、4,但也有认为大豆黄酮作用强于另外两者的。大豆黄酮对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日服或腹腔注射时雌激素样作用相当于二乙基已烯雌酚的10-5。家畜食入过多含此类异黄酮之饲料,可能对其生理功能发生某种影响。大豆黄酮对离体小鼠小肠有解痉作用,其效力为罂粟碱的37%。可消炎,解热,助消化。
制作豆豉
1、取桑叶,青蒿各70~100克,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克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容器内再闷15―20 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于燥,即得 (《药典85》)。
2、取大豆,洗净,泡至皱皮(浮水面者,弃去不用),取出,晾干,蒸至圆气,至甑壁滴汽水为度,趁热倒入密闭的桶或缸内,用浸湿的麻布数层密盖,促其内部生热发酵完全,以香气外溢,起涎为度,及时取出,曝晒干透 (四川)
3、取黑豆拣净杂质,用水泡制约8―12小时,使外皮刚刚伸展,水分透心为度(不宜久泡),然后捞出,入甑内用武火蒸约4小时,将预备好的辅料;每100公斤干豆,用面粉6公斤、甘松、山奈、白芷碾粉各l公斤,麻黄碾粉2公斤。取出趁热均匀拌入辅料,装入垫有谷草或布的竹箩内盖严,放于屋角发酵;冬季约4天,夏季约2 天,发酵至汗水发白霉,有香气时取出,晒干(云南)。
4、取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共煮,待汤吸尽后,取出,稍凉,置容器内,先撤入l 层黑豆,辅1层青蒿,如此反复,上面覆盖,使闷至发酵生衣时,取出,晒干。每黑大豆100公斤,用青蒿30公斤(贵州)。
5、取麻黄,苏叶置锅内,加水煎,过滤去渣,倒入净黑豆同煮,煮至黑豆熟,药汁尽为度,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盖上煎过的麻黄,苏叶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除去麻黄,苏叶渣,晒干。每黑豆l公斤,用麻黄,苏叶各32克(河南)。
6、取黑豆,放入青蒿水中浸透,取出,蒸熟,置适宜容器中,上盖青蒿等的药渣,放温暖处使其生霉,至全部生有黄衣(霉),取出,晒干或烘干后,微炒。每黑豆10 公斤,用青蒿、桑叶、苏叶各1公斤,麻黄120克。
附注:青蒿水的制法:取青蒿、桑叶、苏叶及麻黄,加水适量,煮沸1小时,过滤,药液,药渣分置(湖北)。
7、取清瘟解毒汤,置锅内用文火加水煎熬两次,去渣过滤取汤,与净黑豆同放入锅内煮沸,不断翻动,至汤吸尽,黑豆膨胀时取出,再取青蒿与黑豆拌匀,装容器内盖严,置适当的温度下,待全部发酵后,取出晒干,簸去青蒿,入库即得;每黑豆100公斤,用清瘟解毒汤1剂煎汤 30一40公斤,青蒿15公斤。
附注:清瘟解毒汤方:白芷90克,元参180克,柴胡90克,连翘180克,桔梗120克,川芎90克,黄芩120 克,羌活120克,赤芍120克,花粉120克,葛根90克,甘草90克,竹叶60克,生姜120克。以上14味共煎汤 (北京)。
8、将黑大豆拣去杂质,淘净,用下列药汁与豆拌匀,使药汁吸尽,置蒸笼内蒸熟,取出,摊晾后再焖,使之发酵至黄衣上遍后,取出。干燥,清炒至微焦。每净黑大豆 100公斤,用鲜辣蓼、鲜青蒿、鲜佩兰、鲜苏叶、鲜藿香、鲜荷叶各2公斤,打汁;再用净麻黄2公斤,煎汁和匀 (上海)。
9、取黑豆加水泡6~8小时,至膨胀时,捞出加水煮至熟透后,装入木箱内,再加诸药末拌匀,盖紧闷3~7 天至有粘丝状时,晒干即可。每黑豆500克,用鲜青蒿,苏叶,麻黄各30克(《集成》)。
10、取黑豆加水泡12小时,至外皮发皱时,捞出蒸4 小时,趁热与诸药末拌匀,闷5―7天,晒干。每黑豆100 公斤,用酒曲、麻黄、甘松、山奈各l公斤(《集成》)。
11、取豆加水浸1夜,蒸半天至熟透,晾至8成干;将诸药煎去渣,加豆,至药汁吸干后闷7天,晒干,抖净霉丝,再蒸拌,反复7次,晒干。每黑豆100公斤,用鲜桑叶、鲜竹叶、鲜荷叶、鲜枇杷叶、鲜苏叶各1公斤 (《集成》)。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苦,寒。
【归经】入肺,胃二经。
功效主治
1、发汗解表: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热,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2、宣郁除烦: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热。《珍珠囊》曰:“去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燥。” 故有宣郁除烦之功效。如张仲景《伤寒论》栀子豉汤,选用本品,治发热,虚烦不得眠,胸闷不舒,或心中懊侬,舌红苔黄脉稍数。此乃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则气机自然通畅,其症自会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淡豆豉辛开苦降,寒能清热,入胃经,则能和胃消食。若症见脘腹饱胀,暖气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调,甚至黄疸,痞块,膨胀,脉滑而紧盛。此乃气机不利,食滞不消所致。可选用本,宣郁利气,和胃消食。使气机得通,饮食得消,则诸证自除。
4、清热止痢:本品性寒能清热。《药性论》载:“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汤,则用本晶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热止痢之功效。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5、安胎 :《会约医镜》曰:淡豆豉“安胎孕。”本品性寒味甘,寒能清热,甘寒则益阴。对于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邪热,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以致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可选用本品,滋阴清热,凉血安胎。
6、解毒:淡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医别录》曰: “主瘴气恶毒。”《日华子本草》曰:“治中毒药”。《本经逢原》则曰:“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故本品有解毒之功。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疮痛烂等证。如姚和众选用本品“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药性论》则用本品,“治上疮痛烂。”
鉴别应用
淡豆豉,大豆卷,清水豆卷,三者均能解表;但淡豆豉用于风热在气分之发热,大豆卷用于风寒在肌表之发热,清水豆卷用于湿热所蕴结之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6―12克,煎汤;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来调敷。
宜忌配伍
1、得醢良(《药性论》)。
2、无热者不用。《本草经疏》曰:“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配伍应用
1、配葱白,二药相合,乃《肘后》名方葱豉汤,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清涕,无汗而喘者,有辛温解表,通阳发汗之功:《肘后方》目:“伤寒”…・ 初觉头痛,身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
2、配麦冬,滋阴解表,治病后阴虚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此等证外邪在表丽无汗者,当发汗解表。然而汗血同源,《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戒。《伤寒论》亦有“亡血忌汗”与 “迟中(脉)迟者,不可发汗”的禁例。病者血虚阴虚,又有表证,不汗则邪终不解。汗之又恐无汗或汗出而重伤阴血、变生他证,所以用麦冬养阴以滋汗源。豆豉发表以解外邪、二者配合,标本兼顾,方可汗出而表解,庶免“虚虚、实实”之弊。
3、配栀子, 《赤水玄珠》:“得山栀,治懊侬。”乃热病后期,邪郁胸膈,躁扰不宁,心烦不得眠,身热,舌红,苔微黄。栀子苦寒,清心除烦,清泄胃热;豆豉升散宣泄郁热,从胸中外达,二药相须,一清一透,具有清热除烦之效。《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即此二味,治“心中懊侬,虚烦不得眠者”《本经疏证》曰:“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本草求真》亦曰:“邪在上而见烦躁头痛胸闷,懊侬不眠,发斑呕逆者,合于栀子,则能引邪上吐,不致陷入而成内结之症也。”
4、配杏仁, 《得配本草》曰:“佐杏仁,开膈气。”杏仁苦降,豆豉升散,二药相合,一升一降,开利膈气,凡因膝气郁滞,症见胸中窒滞,暖气呃逆不休者,投之立效。
5、配薤白,温阳健脾,止大便下血。脾主统血,气能摄血。若脾阴不足,脾气亦虚,失去统摄之权,血从下溢而便血。伴见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自,脉沉细无力。治当温阳止血,薤白温阳,豆豉健脾,二药相合,使中阳复而脾运健,气能摄血,便血自止,故《本草经解》曰:“同薤白,治血利。”
方剂制剂
1、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
2、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 制香附钱半至二钱,新会皮钱半至二钱,鲜葱白二至三枚,紫苏钱半至三钱,清炙草六分至八分,淡香豉三钱至四钱。主治妇人伤寒。
3、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之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主治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4、葱豉桔梗(《通俗伤寒论》) 鲜葱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钱至钱半,焦山栀二钱至三钱,淡豆豉三钱至五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青连翘钱半至二钱,生甘草六分至八分,鲜淡竹叶三十片。水煎服。主治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5、葱豉汤(《肘后方》) 葱白一握,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汁。不汗复更作,加葛根2两,升麻三两,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再加麻黄二两。主治: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6、活人葱豉汤(《类证活人书》) 豆豉二大合,葱白十五茎,麻黄四分去节,于葛八分,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六七沸,掠去白沫,干葛煎二十余沸,下豉煎取八大合,去滓,分二次温服。如人行五六里,服冷良久,煮葱豉汤粥热吃,即取汗。主治伤寒一,二日。头项背痛,恶寒脉紧无汗者。
7、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一升,干葛切,六合,新豉一合,生姜切,二合生麦门冬去心六合,干地黄六合,劳水八升,以杓杨一千遍。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之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忌芜荑。主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8、加减藏蕤汤(《通俗伤寒论》)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钱,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二枚。主治头痛身热,微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脉数,咳嗽心烦,口渴,咽干等症。
9、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方(《补缺肘后方》)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未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
10、豉薤汤(《范汪方》)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11、紫金丹(《本事方》) 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渑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周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治多年肺气喘急,咳嗽,晨夕不得眠。
12、治断奶乳胀(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
13、治上疮痛烂(《药性论》)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