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异名
山辣、三柰(《本草纲目》),三赖 (《本草品汇精要》),三柰子(《海上方》),三藕(《南越笔记》),沙姜<《岭南采药录》)。
药理作用
根茎煎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lO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 样活性,其效力与桷皮甙相似,常较山柰甙为差。
加工炮制
1、净制去除杂质,筛去灰屑。
2、切制取原药材,捣碎研细。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二经。
功效主治
1、温中消食,本品味辛性强,辛散温通,温水健脾,脾健食消,温通祛寒,故可用治心腹冷痛,凉食不化。
2、能行散祛风止痛。如《本革纲目》曰:“治风虫牙痛,则亦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3、祛瘀消肿,本品味辛,辛能行散,温通祛瘀,瘀祛肿消。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毒。
4、辟秽行气 :《本草纲目》曰:“山柰辛温,谓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寒湿霍乱,善味辛温而气芳香,辟寒行气 ……。”
鉴别应用: 本品与砂仁性味相同。皆有温中消食,行气止痛之效,其不同之处,山柰有辟瘴疠恶气,散瘀消肿之功,又善治风虫牙痛;砂仁,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善于化湿行气,长于止呕安胎,适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吹鼻。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阴虚血亏,胃有郁火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白术,辛甘助阳,温中健脾,相得益彰,使健脾燥湿乙力增强,用于脾虚不运的痞满,饮食停滞,吐泻痰饮等。
2、配当归,相助相成,相互促进,温经逐寒,行气止痛功效培增,可用治心腹冷寒最效。
3、配赤芍,寒温并用,一温一清,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消神止痛之效。用治目齿肿痛,跌打损伤,瘀积作痛。
4、配甘松,如《本草正义》曰:“山柰治风虫牙痛,则易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5、配甘草,辛甘助阳,温中散寒,健稗益气,缓急止痛。相得益彰,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食积疼痛等。
方剂制剂
1、麝香一字散(《海上方》) :三柰子、麝香,共为绍末,口噙温水,随牙痛处一边鼻内嘻之,漱水吐去,便可。
2、治心腹冷痛方(《濒湖集简方》) :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份。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3、治风中虫牙痛方(《摄生众妙方》) :肥皂一个,去穰,内入三赖,甘松各三分,花椒,盐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满为度。用面包,炼红,取研为末,每日擦牙。
4、二益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黑附子、肉桂、吴茱萸、蛇床子、肉豆蔻、砂仁、山柰、海螵蛸、橘红、太香、甘草、白芷、龙骨、当归、川椒、公丁香、细辛、母丁香、檀香、豆蔻、枯矾、朱砂。功效:温肾暖宫,调经止带。主治:痛经,带下病。症见:小腹冷痛,畏寒,经行量少,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水丸,毒次服6克,每日服2次。忌食生冷。
5、伤湿止痛膏(《广东省药品标准》): 川乌、草乌、骨碎补、山柰、于姜、荆芥、防风、白芷、五加皮、透骨董、老鹳草、红花、马钱子、白胶香、樟脑、冰片、黑老虎等。功用:驱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主治,关专痹痛,跌仆闪挫等病。症见,关节疼痛,肌肤麻木,筋脉拘挛,闪腰岔气,跌打损伤而致患处皮肤青紫红肿。橡胶贴膏。外用:先将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撕去硬膏,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