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叶简介
【正名释名】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本品叶全缘浅波状,每侧内2―5浅锯齿,刺人如锯割,取其谐音。故名黄荆也。药用其叶。
【别名异名】蚊枝叶(《生 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 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处方用名】黄荆叶、鲜黄荆叶、嫩黄荆叶、黄荆叶嫩头。
药理作用
1、祛痰、镇咳与平喘:煎剂对豚鼠的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在小鼠离体肺灌流中也证明它有解除气管、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促进呼吸道炎症分泌的吸收。
2、抗菌:煎剂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煎熬时间长者抑菌作用强。
3、对去肾上腺雄性大鼠的、甲醛性脚肿、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4、水煎剂能杀灭疟原虫环状体。
加工炮制
净制,采集鲜叶,除去杂质,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半干,再堆至变黑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肺、、肝、小肠三经
功效主治
1、解表清热:黄荆叶味苦性寒,苦泄寒清,入肺经,肺又主一身之表,故可清热解表,对于外感风热,暑热之邪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感冒之症,用本品解表退热,又本品甘寒质润,可益阴止渴,故对于暑热用之为佳,可消暑止渴,标本兼之。
2、利湿解毒:本品味苦可燥湿,苦寒下泄,可清热利湿而解毒。对于湿邪为患,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到胆液不循经,渗入血脉,溢于肌肤,而发的黄疸;或湿热之邪壅塞肠中,使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自之痢疾等症,又以及疮痈疥癣之症,均可用本品,利湿,清热,解毒之功,使其湿热之邪清,诸症自消。
3、活络消肿: 用本品外用可治疗风湿肿痛,跌打损伤等症。亦可治疗蛇,犬及蜈蚣等咬伤,解毒消肿。
鉴别应用
黄荆叶与黄荆子同出一物,二者均可祛风解表,治感冒,咳嗽等症,但黄荆叶偏寒,可清热利湿解毒,黄荆子偏湿,可行气止痛,除痰。其作用相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5―30g。外用:捣敷或煎水煎。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阳虚者不宜。
【配伍应用】
1、配连翘,清热解表。黄荆叶入肺经上行宣散。清热解表,连翘气味轻清,体浮性凉,轻可去实,凉可胜热,为清火解毒散结之品,两药配用,清热解表,治风热感冒诸症。
2、配酒温经止痛。黄荆叶性寒,活络消肿,酒味辛香发散,性温而通,黄荆叶得酒则具温经通络之力,酒得黄荆叶则消肿之力更甚,两者相伍可治疗跌打损伤及风湿之症。
方剂制剂
1、治感冒方(《农村常用草药手册》)黄荆叶,路边荆,葱,姜,水煎服。
2、治中暑呕吐,腹痛,腹泄方(《农村常用草药手册》)黄荆叶、红辣蓼、生半夏。剂型: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黄豆大。服法:日服2次,每次2钱。
3、治疟疾方(《广东中药》)黄荆叶煎水取浓汁一碗半服(发作前四小时服一半,二小时服一半。寒症或体弱者不适用)。
4、治外伤,犬及蜈蚣蛟伤方(《农村常用草药手册》)黄荆叶捣烂,擦,敷患处。
各家学说
1、《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
2、《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3、《贵州民问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疸。”
4、《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处敷治跌打,风湿。”
5、《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