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本草 纲目拾遗》。为禾本科植物牛筋 卓的带根全草。本晶茎韧,如牛筋,故名牛筋草。
【拉丁用名】Eleusine indi― Ca(L.)Gaertn。
【别名异名】千筋草(《本草 纲目拾遗》),千千踏、黍仔草、 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穆子参(《广西中兽医药植》),牛顿草、鸭脚草(《闽南民间草药》),粟仔越、野鸭爪、粟牛茄草(《闽东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油胡芦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稷子草(《福建中草药》)。
【处方用名】牛筋草、鲜牛筋草、净牛筋草。
药材鉴别
本品高15―30厘米,根须细而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扁平而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稍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时具柔毛,叶舌长约l毫米。昧甘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干)含蛋白质3.51%,淀粉25.8N,脂肪 0.556%。未检出生物碱和鞣酸,但有硝酸盐有少量亚磷酸盐。
药理作用
非洲民间用作利尿、祛痰剂,或治腹泻。
加工炮制
1.净剂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取净剂、切断、晒干,即可入药。
性味归经
【性味】甘,凉。
【归经】入肝、胃二经。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暑:本品性凉能清热,并能清热解暑。且味甘,甘寒益阴,对于热病,如伤暑发热,小儿急惊用之极宜。
2.清热利湿本品性凉能清热,味甘则甘淡渗利,故有清热利湿之功。临床用治黄疽、痢疾、淋证等。
3.鉴别应用 牛筋草与通草皆能清热利水湿。但牛筋草又长于解暑,通草长于通乳,是为同中之异也。
用法用量
内服:9―15克(鲜者30一60克),煎汤;或捣汁。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对于寒证不宜用。
【配伍应用】
1.配苦参:本品能清热利湿,苦参能清热燥湿。两药相伍,清利湿热之功大增,可用治湿热黄疸为宜。
2.配茵陈蒿:茵陈蒿为利湿通黄要药,两药皆有清热之功,性皆偏寒。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凡湿热薰蒸而发黄者,每用为主药;牛筋草可清热利湿。两药相伍,相须为用,牛筋草可增强茵陈蒿利湿退黄之功,使湿热大退、黄疸则消,用治湿热黄疸极宜。
3.配藿香:藿香为暑令之要药,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长于化湿、解暑、止呕;牛筋草善于清热解暑亦利湿。两药相伍,清解暑热、化湿、止呕,用治伤暑发热,呕吐等证无不效验。
4.配木通:木通能利水通淋,导热下行,善清膀胱湿热及心与小肠之火;牛筋草清热利湿。两药相伍,清热利水通淋,用治淋证无不收效。
5.配车前草:牛筋草善于清热利湿,治淋证;车前草为利水通淋常用药。两药相伍,利水通淋之功大增,用治淋证最宜。
方剂制剂
1.治高热,抽搐方(《闽东本革》) 鲜牛筋草四两,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用治高热,抽搐神昏。
2.治瘵方(《本草纲目拾遗》) 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熟,去草食鸡。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 3.治黄疽方(《江西草药手册》) 鲜牛筋草二两。
山芝麻~两,水煎服。治湿热黄疸。
4.治下痢方(《闽东本草》) 牛筋草一至二两,煎汤凋鸟糖服,目二次。用治下痢。
5.治小儿热结方(《福建民间草药》) 鲜牛筋草根二两,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饭前服。用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6.治暑热方(《福建中草药》) 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治伤暑发热。
7.治闪腰方(《闽东本草》) 牛筋草、丝瓜络各一两,炖酒服。用治腰部挫闪疼痛。
8.治疝气方(《福建民间草药》) 鲜牛筋草根四两,荔枝干十四个,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时,饭前服,日二次。用治疝气。
9.治淋浊方(《福建中草药》) 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治淋浊。
10.消乳痈方(《闽南民间草药》) 牛筋草头一两,蒲公英头一两,煮鸡一个服。并将草渣轻揉患处。用治痈初起,红肿热痛。
11.预防脑炎方(《福建中草药》) 鲜牛筋草二至四两,水煎代茶。预防乙型脑炎。
各家学说
1、《百草镜》:“入肝经。”“行血,长力。”
2、《闽东本草》:“味甘淡,性凉。…‘入肺,胃二经。” “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3、《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利尿,清热,消疝气。”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5、《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补气,治脱力劳伤,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