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中药

乌蔹莓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2016-01-10 来源:未知 作者:菜刀客

性味功效

味苦、酸、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治热疖疮痈,痄腮,丹毒,咽喉肿痛,尿血,小便涩痛等症。

传统应用

本药用于以下方剂:

1、三草汁(《医学正传》):五爪龙草、马兰菊、车前草各一握,杵汁,徐徐饮之,治疗喉痹;

2、乌蔹莓汤(《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乌蔹莓、篇蓄草、金樱子、覆盆子、泽泻、猪苓、木香、乌药、甘草,治疗慢性尿路感染和感染后尿路综合征。

主要成分

乌蔹莓全草含阿聚糖、黏液质、甾醇、酚性成分、黄酮类、氨基酸、硝酸钾。

根含生物碱、鞣质、黏液质、树胶、淀粉。

果皮含乌蔹莓素,为飞燕草素苷类。

药理作用

乌蔹莓有抗菌和抑制螺旋体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慢性尿路感染和尿感后尿路综合征。

2.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药典剂量:15~30g。

临床常用剂量:15~30g。

大剂量:30~60g。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慢性尿感和经验方乌蔹莓汤

乌蔹莓曾用于慢性尿路感染和感染后尿路综合征有效。

乌蔹莓汤:乌蔹莓、蓄草、金樱子、覆盆子、泽泻、猪苓、木香、乌药、甘草。该方具有清热利尿,收涩理气功效。其机理为:①既收涩小便,又通利小便,以改善尿频尿急的症状;②调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平滑肌,以加快排尿;③有弱的抗菌作用;④经观察治疗一段时期后,尿液的pH值渐渐上升,由酸性向中性、碱性转化。这使尿路内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关于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中医有较好的疗效。其方剂的构成君臣佐使四部分中药应为:①要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以白头翁汤的效果最好。白头翁30g、秦皮30g、黄连9g、黄柏9g,还可加用马齿苋30g;②要使用改善尿频尿急症状的中药,如金樱子、覆盆子等,所含多量鞣质,既能抗菌,又能涩尿;③要使用加速利尿的中药,如泽泻、猪苓等,以加速排出细菌及其毒素;④保护胃肠功能和矫味的中药。

如中药与抗生素同用,可用经验方乌蔹莓汤。

急性感染控制后,再予以调理,改善腰酸、乏力、体质和全身症状,可加用有关中药。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乌蔹莓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乌蔹莓

(乌蔹莓)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 猜你喜欢 』
  • 一口血草药图片-中草药一口血野生图片

    一口血是苗药的一种,在苗药中经常用到,是一种比较稀少的品种。 一口血-正面 一口血-背面

  • 归脾丸(归脾汤)的功效与作用-用法

    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归脾丸中的君臣佐使,归脾丸的服用方法,心脾两虚的表现。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归脾丸(归脾汤)出自于宋代严用和的《济世方》,后来明代的薛己又在严用和的基础

  • 苍耳子的功效与作用-苍耳子图片

    苍耳子是什么 苍耳子为一年生草本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的带总苞的果实,苍耳子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安阳、福建、江

  • 下巨虚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_下巨虚的位置

    穴位概述,别名,标准定位,穴位取法,穴位解剖,特异性,下巨虚的功用,主治病症,刺灸法,配伍,文献记载,研究进展,参考资料。名释,层次解剖,刺法,灸法。穴位概述下巨虚为经

  • 麻黄的功效及作用-麻黄图片

    正名释名,别名异名,处方用名,药理作用,归经,功效主治,鉴别应用,用法用量,宜忌配伍,加工炮制,性味归经,方剂制剂。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麻黄科值物

  • 三十六荡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药材鉴别,药理作用,毒性,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鉴别作用,用法用量,宜忌配伍,方剂制剂。别名异名卵叶娃儿藤、学喘草、白尤须、三十六根、双飞蝴蝶、藤霸王

  • 罗布麻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异名,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宜忌配伍,药理作用。别名异名吉吉麻(《江苏植药志》),泽漆麻、红花草、野茶(《陕西中草药》)。加工炮制采...

  • 冬凌草的功效及作用

    性味功效 味甘、苦、性微寒。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抗癌。 传统应用 主治感冒、发热、喉痹,嗳气、噎膈、反胃等病症。 主要成分 冬凌草主要含萜类冬凌草素和挥发油类等成分。从

  • 茅膏菜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药理作用,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宜忌配伍,方剂制剂。和合宜忌,配伍应用。别名异名石龙芽草 (《植物名实图考》),山胡椒(《分类草药性》),胡

  • 黄荆叶的功效与作用

    (《纲目拾遗》) 【异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