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2017年11月11日视频及要点内容笔记,本期主题《透过故事看生死》。做客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主要内容:生命最后阶段,如何界定临终关怀等。
医生讲述真实的故事
首诊后第七年,19岁的宇死于骨肉瘤。
12岁那年宇第一次看病时,当地医院手术切除了肿瘤本身,两年后肿瘤复发,父母带他来到北京。
第二次手术后,宇失去了一条腿,回老家上了一所残障学校,生活重新开始。
又过了一年,宇来常规复查。
胸片显示肺转移,意味着他已经丧失了治愈的希望。
他成了我们病人。
第一次交代病情后,宇的父母说:“我们家不富裕,但我们会想一切办法给孩子看病,请向孩子隐瞒病情”。
轮番地放化疗,无数次的高烧,上吐下泻。
本来小胖墩似的宇瘦得脱形。
但每次拄着拐棍来他都笑呵呵的,他觉得只要熬过这些苦痛,生活又能重新开始。
日子一天天过,宇也越来越虚弱,下床的时间越来越少。
宇有一天对母亲说:“化疗遭罪,也拖跨了家,姥姥的病你也顾不上,我觉得很累,不想治了”。
宇的母亲痛哭:“你是妈的精神支柱,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从那以后,懂事的宇再也不提放弃,多难熬的治疗也都咬牙扛下来。
几个月后宇出现胸水,先是淡黄色、清亮的,后变成血性的,越来越多。
这是病性进入终末期的讯号。
反复抽胸水,使得宇极度憋气、虚弱、贫血。
我夜班的时候,宇的母亲不断来找我,或者反复问:“到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求大夫想想”,或者求我编些谎话来安慰宇。
宇的母亲说:“我们哪了不去,在这里挨一天算一天,所有强救手段,我们都不放弃!”
坦然面对死亡,让末期病人做他该做的事情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也无力阻止,可是我们总是喜滋滋的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却不愿接受有人离去的事实。我们的目标可能不再是阻止病症的发生,而是在明知死亡不可阻止时,改变就诊的方向和目的,也许,我们要转换心态,学会倾听亲人的自主愿望,重视亲人的自主选择。
如果在现有的医学都还不能将这些基本治愈的情况下,死亡不可避免,末期病人的求诊目标就需要调整,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他该做的事情。末期病人的意愿需要医生和家属重视。缓和医疗会因需求增长而普及。
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