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作用功效-生姜的中医属性

生姜简介

姜为中国原产物种,姜在很多古书上写作“疆”,寓意为保卫边疆,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在古代“姜”主要作为姓氏用。生姜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也有健胃止呕、避腥臭、消消肿之功效,对孕妇、晕车的人有帮助防止晕车、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粘膜组织排毒的作用。还有一种姜叫“鬼子姜”,是国外引进的,与我们所以说的“姜”味道和作用完全不一样。

(图:生姜的功效)

生姜的三大特性

  1. 温胃止呕

  2. 散寒解表

  3. 温肺止咳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鱼蟹毒的功效。

功效与作用

【生姜驱寒的功效】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我们常会吃一些冷饮、寒凉性的果蔬,会遏伤脾阳,这时用可姜起到寒热平衡的效果,帮助我们在夏天固护阳气达到养阳的目的。夏天开空调后容易让人患风寒感冒,渴点姜汁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

【生姜止呕吐】是一味止呕的良药,当我们吃东西不合适时想呕吐时可以能过吃生姜来缓解。另外早孕呕吐时专家推荐生姜配大枣可以起到和胃降逆解呕的作用,生姜配大枣止呕的作用直接用生姜的作用更强更好。胃寒,容易晕车呕吐的人,将生姜贴到肚脐上可以起到温中止哎的效果。注意:小孩皮肤娇嫩,不宜直接接触姜,可以姜捣碎,用纱布裹上再搁在肚脐上防晕车。

【生姜葱白汤】生姜三片,葱白一段(葱的白茎),切碎,煮汤加红糖喝;开锅煮10~15分钟就可以了。红糖味甘性温,可起到暖胃的作用,生姜因为性温所以也有发散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

【治疗风寒感冒】生姜10~20克(切片),辣椒适量,水煎热服;

【治疗哮喘】生姜15克,鸡蛋1个,生姜切碎,同鸡蛋调匀,炒焦吃。忌生冷;

【喘咳痰多】生姜40~80克,水3碗,煎至1/6,加蜂蜜或红糖湿服,每天2次;红糖祛寒、白糖清火、冰糖润肺,不用的咳嗽应选择不同的糖来和姜搭配。

【恶心呕吐】生姜、橘皮各10克,水煎后2次分服;

【解寒毒】生姜具有解寒毒的作用,如吃河鲜、海鲜等应搭配姜一起食用。

【抗衰老】生姜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很多长寿老人在介绍饮食时会推荐生姜,如著名老中医路志正常年早上吃几片醋泡姜。

【消肿利尿】生姜皮具有消肿利尿的作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

【美容】生姜、辣椒等发散的食物都具有美容的作用,可以滋润皮肤,但不可多吃会上火。

【缓解女性痛经】女性月经期宜喝点生姜红糖水,姜糖水对于女生的痛经也有一定的帮助。红糖水泡过的生姜不宜再吃,生姜的大部分功效与溶入水中。

【治疗狐臭】生姜治疗狐臭主要由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生姜有抑菌的作用,另一方面生姜的气味能遮盖狐臭的味道,涂上后可即可起效。

【治疗斑秃】生姜治疗斑秃的基理是刺激局部,引起局部血液供应增加,促进血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重新到达脱发区域,局部的毛囊生机再次被唤醒。

【治疗口腔溃疡】将鲜姜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榨汁机中榨取出汁液。或将鲜姜洗净后,剁成碎末然后挤取出汁液。将鲜姜汁涂于皮肤损处或用鲜姜汁反复漱口,一次漱口三四分钟左右。

【缓解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生姜为辛温之品,有通经活络、解表散寒的作用。切两片一毛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将生姜片贴于太阳穴处按揉,一次揉10~20次,反复做一刻钟的时间,可以治疗由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

【生姜祛除腿寒】取20克~30克生姜、红花6克,将生姜切成小丁,放入水中煮十分钟左右,煮过后的水晾至合适的温度泡腿,可起到祛除腿寒,预防老寒腿的作用。

生姜的中医选方

鲜姜外用治疗斑秃

【制作方法】将鲜姜洗净后,用手折断,露出断面。

【使用方法】用鲜姜断面在斑秃处上下垂直戳打。

鲜姜外用治疗口疮

【制作方法】将鲜姜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榨汁机中榨取出汁液。或将鲜姜洗净后,剁成碎末然后挤取出汁液。

【使用方法】将鲜姜汁涂于皮肤损处或用鲜姜汁漱口。

鲜姜外用治疗冻疮

【制作方法】将鲜姜洗净,放入锅中,加入8倍清水,煎煮10分钟,过滤备用。

【使用方法】用鲜姜汤先熏,再洗皮损处。用完之后还可以再加热,反复使用。

【方剂出处】养生堂20141112期节目视频

姜茶乌梅饮

【做成】乌梅、生姜、红茶用水煮开,将茶水滤出后加入红糖搅味。

【功效】温胃散寒、对于冬季风寒感冒初期、寒性的胃痛腹泻有缓解作用。

【出处】元·《世药得效方》危亦林

温胃止呕汤

【组成】生姜15克、干姜5克、高良姜5克、桔子皮10克、姜半夏9克;

【做法】水煎,取200ml,分三次温服用。

【功效】温胃散寒止呕。

【出处】健康之路20150519李乾构:地下宝物也治病(下)

葱姜粥

【做法】糯米2两、生姜5大片捣烂,共入砂锅内,水四斤,煮至米熟,加须葱十根煮稠,加米醋二勺。趁热吃,温覆取汗。

【适应症】风寒感冒。

【出处】健康之路20151229厨房里的驱寒药

温胃止呕方

【药材】生姜15克,陈皮10克。

【制法】煎汤代茶饮。

【功效】温胃止呕,可用于缓解酒后呕吐。

【出处】健康之路20130211李军祥:养胃怎么吃_养胃的食物

食疗方法

生姜猪肚汤

【材料】生姜15片,胡椒30粒,猪肚1个。

【做法】生姜、胡椒置于猪肚内,炖熟后调味即可食用。

【作用】温胃散寒。

【出自】健康之路20141206冬季养生暖当先(三)

吃姜去不去皮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而生姜皮性凉。如果冬天治疗伤风感冒就应该用去皮生姜来散寒解表,否则性凉的生姜皮会使散寒解表的功效大大降低。如果是治疗水肿,最好用带皮的生姜。如果是治疗便秘、口臭等热性疾病最好单用生姜皮,而不用生姜。

出处:家政女皇20151124葱姜趁便宜巧储存

(图:吃姜去不去皮?)

医药典籍记载

1、“善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肘后备急方》葛洪。

2、“满口烂疮:生姜自然汁,频频漱吐”——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3、“治寒冻手足破裂。生姜(拍碎二两)上一味,用淘饭饮三升,和煎至二升,乘热熏洗患处,日三五度。”——宋·《圣济总录》。

4、“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名医别录》陶弘景

5、“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唐·《本草拾遗》陈藏器

6、“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宋·《开宝本草》刘翰、马志

7、“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宋·《本草图经》苏颂

8、“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北宋·《本草衍义》寇宗奭

9、“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药性赋》

10、“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元·《汤液本草》王好古

民间吃姜的俗语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冬天时人活动少,要吃点萝卜通通气;夏天是发散的季节,中医中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越是夏天的时候越要吃点热的让人发汗、排毒。萝卜和姜分别代表的是通气和发散类的食物。

2、上床萝卜下床姜。

3、常吃姜,寿而康。

4、"吃葱吃蒜不吃姜",其中的姜指的是激将的将,谐音而已,大家不要误解。

姜的种类

姜的总类很多,有生姜(鲜姜)、干姜、泡姜和药姜等,不同的姜用处不同。生长超过两年的姜是老姜,宜熬汤;在两年内的姜是鲜姜,宜配炒菜。

生姜使用小常识

1、平常容易上火、咽喉肿痛时,要慎用生姜。

2、生姜和干姜是不能替换的,生姜发散力大,有发汗的作用,干姜发汗作用不大。

3、夜不食姜,秋不食姜。

4、一碟泡姜,就着小米粥是最佳疗效的吃法。

5、生姜不要与洒同食;

6、生姜虽好,不宜多食;

7、夏天是吃姜最好的节气。

生姜不适人群

发烧、口苦、口渴、便秘、痔疮患者、高血压病人不宜多食生姜。


#p#生姜的种植方法和时间#e#

生姜图片

生姜(图1)

栽培技术要点

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1-4月,北方于5月,取出种姜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1、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是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防治方法:(1)土壤消毒。按每亩用 氯化苦25-35千克熏蒸土壤。具体使用方法为:播种前30天左右,以专用施药器具按30厘米左右的间距,将药液施入整好的地15-25厘米深的土层,每点注入2-3毫升,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3-5天,撤除薄膜15-20天后整地备播。氯化苦毒性极高,施药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此外,还可以使用石灰氮进行土壤处理。(2)农业防治。严格选用无病姜种,轮作换茬,施净肥,浇净水,结合精细管理,对控制姜瘟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3)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还将其周围0.5米以内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

2、根结线虫病:又称 癞皮病、疥皮病,该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是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生姜根结线虫病病原在土壤中分布范围广,发病周期长,防治较为困难。可用氯化苦熏蒸土壤,也可使用杀线虫 异丙醚3千克(可熏蒸土壤)。生长过程中若发现线虫危害,可用1.8% 阿维菌素20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100-150克,灌后可浇一次水。

3、结群腐霉软腐病:又称 根腐病、 软腐病。

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及措施与姜瘟病相同,都要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抓好选留健种、种姜消毒,实行轮作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环节。由于本病由腐霉属真菌所致,要选用针对性杀菌剂,可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可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瑞毒铝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二)虫害防治

1、姜螟防治方法

(1)清理田园。生姜收获后,将生姜的断株、枯叶及虫害苗、杂草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2)人工捕捉。发现幼苗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幼虫。

(3)药剂防治。用50% 杀螟松乳油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

2、异形眼蕈蚊防治方法

异形眼蕈蚊是生姜贮藏期间的主要害虫,其幼虫俗称姜蛆,也为害田间种姜。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姜窖内防治。生姜入窖前彻底清扫姜窖,然后用80%敌敌畏1000倍液喷窖,或放姜时,在姜堆内放入盛有敌敌畏原液的开口小瓶数个,或在放姜后点燃部分柴草对敌敌畏原液加热,对姜容积进行熏蒸,均有良好防治效果。亦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防治。

(2)田间防治。精选姜种,发现被害种姜立即淘汰,或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浸泡种姜5-10分钟,以杜绝害虫从姜窖内传至田间。

#p#生姜的文献记载#e#

【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 本草经》,但无生姜、干姜之分, 统称为“干姜”,列为中品。生 姜则见于《本草经集注》。为姜 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本品可疗 外表证,御百邪入内,有防卫边 疆之意,其原名作薹,“姜“与 “疆”同意,药用其新鲜者,故 籀。

【拉丁用名]Zingiber dfic― inale Rosc.

【别名异名】姜根、百辣云(《本草纲目》),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和汉药考》)

【处方用名】生姜、鲜生姜、蜜炙姜。

化学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0.25―3.0%,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lene)、柠檬醛 (Citral)、芳樟醇(Linal001)、甲基庚烯酮(Methylhep― tenone)、壬醛(Nonylaldehyde)、d一龙脑(d―Bome01) 等。尚含有辣味咸分姜辣素(Oinger01),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咸分姜稀酮(Shoga01)、结晶性辣味咸分姜酮 (Zingerone)、姜萜酮(Zingiberone)的混合物。据文献报导尚有天门冬素、哌啶酸一2(Pipecolic acid),以及谷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等。此外,尚含有淀粉和树脂。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毫升,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克,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 10--50%姜汁30毫升也有效,但5%姜汁30毫升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毫克,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

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咀嚼生姜1克(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 14毫米汞柱。对脉率则无显著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 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

①切片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②制粉取新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得。

3.炮炙

①取生姜块,置无烟炉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取出,除去纸,切片。

②取生姜切成衔接片,用食盐填在夹缝中,另将铁锅中涂以1.5厘米厚黄泥,泥上铺纸一层将姜铺纸上,上再铺纸一层,上涂黄泥密封,加热,锅口堆以热炭,煨2 小时,至拔开上面炭火内有气冲出为度。

⑧取洗净的鲜姜,用纸煨法,煨至外皮色黑,中心色黄为度。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脾三经。

功效主治

1、发汗解表生姜味辛而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气,发汗解表,因其散风寒之力较弱,常用于风寒感冒轻证,以及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

2、温中止呕生姜辛,微温,入胃脾二经,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常用于多种呕吐。

3、温肺止咳生姜辛、微温,入肺经,宣畅肺气,温肺散寒而止咳,常用于风寒咳嗽,寒痰咳嗽等证。

4、利水消痰生姜辛,微温,入肺经。《药性类明》曰:生姜“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本草经读》又云:生姜“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因而有利水消痰之功。”

5、散寒除湿生姜辛温,入肺胃二经,能温散风寒,又能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故能散寒除湿。

6、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7、健胃增食 《食疗本草》曰:“生姜开胃气”。李杲亦云:“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生姜辛散,能调和五味.又入胃经,能温中和胃,胃气健。则食欲增加。故常以之配大枣入补益剂中,以增加食欲,加强消化吸收,使补益剂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8、鉴别应用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祛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微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用法用量

内服:生姜、煨姜用3一10克,煎服。生姜汁每用3 一一l0滴,冲服。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本草纲目》)

2.阴虚内热者忌服。《本草纲目》曰:“食姜久,积 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之多食则生恶肉。”《本草经疏》亦曰:“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则曰: “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嗡,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配伍应用】

1.配大枣:生姜味辛行气而散寒发表;大枣味甘合营。生姜、大枣合用,所谓辛甘发散为阳,其意在于刚柔相济,能行脾胃津液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症,多做为引药。成无已曰:“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本经疏证》亦曰: “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

2。配茶叶:生姜达肺经,发表除寒,横行有效,入胃腑,温中止呕,辛热多功,茶叶苦甘微寒,清心降火,涤垢除烦,消食行痰,解腥止渴。两药合用,寒温并调,消食止痢。《本草纲目》载:“扬士瀛日,姜能助阳,荼能助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不问赤白,通宜用之”

3.配半夏:半夏偏于降逆祛痰,生姜偏于散水止呕,两药合用,一降一散,共奏祛痰涤饮之效。《卫生宝鉴》曰:“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

4.配桂枝:桂枝辛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生姜辛而微温,也具发汗解表之功。二者相须合用,以加强发汗作用。桂枝与生姜又均可走里,以生姜温胃散寒。蠲除水饮为主,桂枝温通阳气为辅,配对合用,有较佳的温散胃中寒饮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曰:“生姜佐桂枝,散外固表并施,是行阳气而实卫”。

5.配陈皮: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陈皮性温,下气止呕。两药合用,即《金匮要略》的桔皮汤,有温胃止呕之功。

6.配白芍: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其酸走肝,顺血脉丽行血海,专调妇人经,胎,产诸疾。生姜辛散温通,入气则行气导滞,入血则破血逐瘀。生姜之温能制自芍之寒而为温通。白芍得生姜辛窜之助,调经之中又能行血,二者合用,具有温经止痛之功效。《本草纲目》载:“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7.配山栀:山栀苦大寒,生姜辛微温,两药配伍,一苦一辛,辛开苦降,和胃止痛效佳;生姜之温可缓山栀大寒性,以免伤中,又能防病气格拒起反佐作用。二者相济,清胃火,降逆气,止疼痛之功颇著。

8.配竹茹:生姜温中化饮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而止呕。两药合用,和胃止呕,调中降逆,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吐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方剂制剂

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用治水热互结。证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伤寒论》曰: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用治外感风寒之邪。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的中风表虚证。《伤寒沦》: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 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用治虚寒肺痿。证见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4.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当归、生姜、羊肉。本方用治久病体虚,劳损内伤,气血不足,产后虚寒腹痛,气血亏损。《金匮要略》曰:“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5.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生姜。本方用治寒饮搏结胸中。证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胸中极度烦闷不适。《金匮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6.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半夏、生姜、茯苓。本方用治痰饮。证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金匮要略》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7.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本方用治:①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③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伤寒论》目:“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8.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 人参、黄芪、石膏、半夏、麦冬、白芍、川芎、当归、黄芩、生地、甘草、竹叶、生姜、灯心。本方功

用,滋阴生津清热。证见:头疽,阴液不足,热甚口渴。 9.杏苏散(《温病条辨》)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本方用治凉燥外袭,肺失宣降之证。证见: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痰稀,鼻塞隘干。

10.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本方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妇人久不受孕。《金匮要略》曰:“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露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1.木香顺气丸(《沈氏尊生书》) 木香、厚朴、砂仁、枳壳、香附、苍术、槟榔、青皮、甘草、生姜、陈皮。剂型:水丸剂。40粒重约3克。服法用量:口服,每次 6―9克,每日2―3次。功效主治:行气导滞,燥湿健脾,和胃消积。主治气郁不舒,胸膈胀闷大便秘结,呕吐腹痛,停食纳呆,舌质红,苔白腻,脉沉滑。

12.平胃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姜制厚朴、陈皮,生姜,红枣、炙甘草。 剂型:水丸剂。27 粒重l克。 服法用量:口服,每次6至12克,每日3 次。 功效主治:健脾燥湿。主治脘闷胀饱,消化不良,呕吐嘈杂,停食停水。临床还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管能症。

13.治感冒风寒方(《本草汇言》) 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

14.治冷痰嗽方(《本草汇言》) 生姜二两,饴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服。

15.治劳嗽方(《经验广集》五汁膏) 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服滚汤服数匙。

16.治风湿痹痛方(《本草从新》) 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

17.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本草汇言》) 生姜、半夏、陈皮、木香、甘革。水煎服。

18.治百虫入耳方(《易简方》) 姜汁少许滴之。

19.治跌扑伤损方(《易简方》) 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各家学说

1.《医学启源》:“性温、昧甘辛。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2.《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3.《神农本草经》:“去臭气、通神明。”

4.《注解伤寒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5.《食物本草》:“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能消食也。”

6.《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昧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7.《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日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8.《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膈,冷热气。”

9.《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上逆,散烦闷.开胃气。”功优于干姜。”

12.《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13.《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4.《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避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宜常服,有之乎?日,生姜日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滑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本草从新》:“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7.《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18.《本革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具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得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9.《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0.《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有效。”

-1

点击显示
· 豆渣的用途及吃法,豆渣的做法
· 秋季养生之道
· 夏天喝绿豆汤_绿豆汤怎么吃解暑效果更好
· 春季养生菜-荠菜
· 养生顺口溜-春天吃什么菜-夏天喝绿豆汤-秋天喝豆浆-冬天吃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