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介绍
蜈蚣被称为“五毒之首”,这不是因为蜈蚣的毒性最强,而是因为蜈蚣的解毒能力最强,《神农本草经》记载蜈蚣的解毒作用:“啖诸蛇虫鱼毒”。蜈蚣是大温的热性药,因为它的热性和它的走串之力,蜈蚣在中医里是治疗法风病的要药。
蜈蚣的最毒部位
蜈蚣的第一对足有毒囊,所以蜈蚣的毒在第一对足上。
(图:蜈蚣)-图片源于网络
蜈蚣的相关记载
《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蜈蚣的方剂制剂
1、小蟾酥丸(《疡医大全》)蟾酥、雄黄、蜈蚣。本方治疗疔疮肿毒,时毒初起者。症见:皮肤上有粟样脓头,甚则红肿热痛,根深坚硬,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症状,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
2、五灰散(《医宗金鉴》) 血余、蜈蚣、穿山甲、生鹿角、白管鹅毛。治脏毒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结壅肿,症见:刺痛如锥,大便虚闭,下便淋沥,寒热往来,至夜尤甚,脉数微细等证。 3.八将丹(《药蔹启秘》) 牛黄、冰片、蝉蜕、炙蜈蚣、炙蝎尾、炙五倍子、炙穿出甲、麝香。主治一切痈疽大毒。上药为细末,掺膏药内贴患处,来溃者即消。
4、五痫神应丸(《古方八阵》) 白附子、天南星、乌稍蛇、白矾、全蝎、蜈蚣、僵蚕、麝香、皂角、半夏、朱砂。主治癫痫。症见:眩晕、头昏、胸闷,发则突然昏仆,牙关紧闭,两目上翻,四肢抽搐,口吐涎沫,舌苔白腻,脉多弦滑。
5、蜈蚣汤(《备急千金要方》) 蜈蚣、大黄、人参、丹砂、桂心、干姜、细辛、鬼臼、当归、附予、黄芩、麝香、牛黄,用于治疗恶疰,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发热,四肢烦痛,赢乏短气等证。
6、乌金散(《证治准绳》) 皂角、制信石、蟾酥、麝香、血余炭、炒僵蚕、朱砂、雄黄、穿山甲、全蝎、蜈蚣、川乌、炙没药。本方治疗疗疮肿痛者。症见,疮形如粟。高突。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于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等症状。以本方为细末,每服9克,红砂糖调葱头下,取汗为度。
7、化痞膏(《疡医大全》) 当归、红花、金银花、三棱、白芥子、莪术、胡芦巴、昆布、生地黄、桃仁、血余、大黄、熟地黄、鳖甲、穿山甲、海藻、两头尖、阿魏、蓖麻子、川乌、巴豆仁、黄连、天南星、漏芦、浙贝母、半夏、萆薢、大戟、胡黄连、甘遂、风仙花子、芫花、海浮石、阿胶、威灵仙、槟榔、僵蚕、全蝎、血竭、乳香、粉甘草、蚤休、没药、土木鳖、番木鳖、独头蒜、蜈蚣、水红花子、鲜商陆、活鲫鱼、麻油、炒黄丹、麝香。主治癓瘕痞块,即指腹脏内痞块。一般隐见腹内,按之形症可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瘕,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痛处者为瘕。前者兼面色晦黯,肌肤乏润,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后者兼胸脘痞闷,形体畏寒,小便少,舌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经以本方用油熬膏,摊贴患处。
8、乳香应痛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龙骨、蜈蚣、生赤小豆、虎骨、白僵蚕、草乌头、天麻、白胶香。当归、牛膝、全蝎、乳香、木鳖子。以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至七丸。治疗一切风气,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痰涎壅塞,筋脉拘挛,遍身麻木。或打扑损伤,瘀痛不可忍,或肾脏风虚,上攻面肿耳鸣,下注脚膝沉重;以及偏正头痛,攻注眼目等病证。
9、蜈蚣散《疡医大全》)蜈蚣、全蝎、雄黄,本方治疗蛇头疗。红肿发热疼痛者。症见: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影响食欲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10、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 蜈蚣、江鳔、天南星、防风、黄酒。治破伤风之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苦笑面容,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氏者。
11、睡安散(《证治准绳》)朱砂、乳香、血竭、麝香、人参、炒酸枣仁,炮天南星、白附子、全蝎、蜈蚣。治疗急慢性惊风,抽搐不得安睡者,兼头痛项强,神昏惊厥,恍惚惧人,刺眼上视,谵妄等症。
12、撮风散(《证治准绳》)炙蜈蚣、钩藤、朱砂、僵蚕、蝎尾、麝香。主治小儿口撮如囊,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等症。
13、痔疮丸(《疡医大全》) 黄连、苦参、乳香、没药、雄黄、连翘、僵蚕、蝉蜕、防风、全蝎、槐角、生地黄、牛膝、陈皮、穿山甲、当归、枳壳、地龙、蜈蚣、象牙屑、人参、蜂房、玄明粉。剂型:蜜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用于治疗痔疮。见便血,所下之血点滴不已,大便时痔核脱出题外,肿胀,痒痛,便秘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