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草的功效及作用
三白草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新修本草》。为三白草的全草。本品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李时珍曰: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
【别名异名】水木通(《纲目拾遗》),五路白、白水鸡(《福建民间草药》),水伴深乌、白面姑(《广西中兽医药植》),过塘莲(《南宁市药物志》),三点白、水牛草、水九节莲(《江西民问草药》),白花莲、白叶劳(《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一自二自(《湖南药物志》),田三白、土玉竹、白黄脚(《闽东本草》)、五叶白、自桔朝、白花照水莲(《福建中草药》),天性草(《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化学成分
本品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甲基正壬酮。茎含可水解鞣质1、7 2 2%。叶含槲皮素、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篇蓄甙(Avieu―lar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和可水解鞣质0、544%。
药理作用
1、槲皮甙类等成分临床观察有利尿作用。
2、镇咳消炎: 本品挥发油甲基正壬酮与鱼腥草挥发油成分相同,故有类似鱼腥草样的镇咳消炎作用。
加工炮制
本品洗净、阴干、切段、备用。
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寒,有小毒。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作用
三白草味甘辛,性寒,入肺脾经。功能清热利湿。常用于热淋、黄疸、黄带、痢疾等证。
2、利水消肿作用
三白草辛甘性寒,入肺脾经,《唐本草》曰:“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故本品具有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治水肿,脚气等证。
3、解毒疗疮作用
三白草味甘性寒,甘能解毒,寒能清热。《唐本草》曰:“清疔肿”。故本品具有解毒疗疮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疔毒,虫蛇咬伤。
4、消积化痞作用
《唐本草》载:三白草“消痰破癖,除积聚。”《本草拾遗》亦曰:“亦主疟及小儿痞满”。故本品具有消积化痞之功效。用治小儿痞满,疟母。
鉴别应用
1、三白草与海金沙都能清利湿热而治淋,但海金沙偏入血分,三白草偏入气分;海金沙多用于砂石淋,三白草多用于湿热淋。
2、三白草、木通、滑石皆能利小便,但三自草能引肺热下行而利小便;木通能导心火下行而利小便;滑石能除膀胱湿热而利小便。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用法用量
内服:9―15克,煎服;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篇蓄
三白草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有通利小便,渗湿泄热之功,蔚蓄苦降下行,能清利膀胱湿热而利水通淋。两药配伍,相须为用,清热通淋力强。甩治湿热互结之热淋症。
2、配茯苓,三白草清利湿热,利水消肿,茯苓淡渗利水,渗湿而健脾。三白草有泻无补,茯苓有补有泻。两药配用,利水作用加强,能上渗脾肺之湿,从肺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道畅通无阻,则小便自利,气分湿热除,水肿消。可用治水肿。
3、配茵陈,三白草清热利湿,利小便,引湿热从小便出;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两药配伍,清热、利湿、退黄力强,使湿热瘀滞下泄,黄疸自退。用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4、配连翘,三白草性寒味甘辛,既可清风温之热,又可解血分之毒,偏于透上半身之热;连翘味苦性凉,轻清而浮,善清心而去上焦诸热,为治疮之要药,散结消肿,偏于透达全身躯壳之热。两药配用,清热解毒力强,为治痈肿疗毒要药。
方剂制剂
1、治疗疮炎肿(《福建民间草药》) 三白草鲜叶一握,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
2、治绣球风(《浙江天目山药檀志》) 鲜三白草,捣汁洗患部。 -
3、治热淋(《经验方》) 鲜三白草50克,篇蓄15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4。治湿热黄疸(《经验方》) 三白草15克、茵陈15克、栀子9克。水煎服
5、治疮痈(《经验方》) 三白草12克、连翘15克、公英6克、地丁6克、黄连6克。水煎服。
6、治水肿淋病(《经验方》) 三白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篇蓄、瞿麦、茯苓、泽泻。水煎服。
7、治妇女带下(《经验方》) 黄柏、三白草、樗根白皮、苍术、茯苓。水煎服。量多、色黄者宜用本方。
8、治痰热咳嗽(《经验方》) 三白草、鱼腥草、前胡、桑白皮、贝母、甘草。水煎服。清肺热、止咳、化痰。
9、治肝癌(《经验方》) 三白草、大蓟根。三白草120克煎水上午服;大蓟根120克煎水下午服。可适当加糖调味。
(三白草)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