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钉桐皮、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州草药》)。
(海桐皮)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药理作用
油桐皮水浸剂(1_: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亦有报导海桐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铡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洗净。削去钌刺,刮去外表粗皮。
2、炒制取海桐皮以无烟火微烤,切片,用滑石粉炒透为度。
3、切制洗净,润透,干燥,切片。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平。
【归经】入肝、脾二经。
功效主治
1、祛风湿、通经络湿邪为患,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沉重,重着粘滞不去。湿邪留滞关节,阳气不能布达,则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腰膝疼痛等。海桐皮性味苦、辛.平。入肝、脾二经。苦可燥湿祛湿,辛可走窜行气,性平无寒热偏颇,寒痹、热痹均可应用。尤对风湿痹证、四肢拘挛、腰膝疼痛效佳。
2、祛湿止痢,可用于痢疾的各种证型。痢疾:古代称之为“肠”,“游”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痢疾有以下各种类型:下痢如豆汁,恶寒,腹冷为寒痢;赤白稠粘,发热烦渴,肛门灼热为热痢;下如胶冻,腹部冷痛为血痢;纯下鲜血,尿赤色红为赤痢;苔浊呕恶,噤目不食为噤口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为休息痢。无论痢有多种,皆由疫毒、湿热或寒湿之邪侵入肠中,气血凝滞,肠道传导失司所致。海桐皮气味辛、苦,性平和,无寒热。燥湿去浊,行气行血,可用于以上各种痢疾,尤对湿盛之赤白痢疾效佳。《海药本草》曰:“主霍乱、赤白泻痢,血痢”。《开宝本草》曰:“主霍乱中恶,赤自久痢”。
3、杀虫止瘴痛,可用于疥疮,癣疮,湿疮及牙齿虫痛。
鉴别应用
本品和木槿皮,二药皆可用于疥疮,湿疮及癣疮等。海桐皮偏重于祛湿止痒,木槿皮善长于杀虫止痒,二者同中有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血虚者不宜服。
2、“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本草经疏》)
3、“痢疾、赤眼、痹蹙诸证非风湿者不宜用。”
4、“血少火炽者禁用。”(《得配本草》)
【配伍应用】
1、配稀莶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活血脉,止疼痛。为治风湿痹证的常用对药。
2、配秦艽,贯通上下,通行十二经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证效佳。
3、配片姜黄,止痛效佳,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最宜。
4、配木槿皮,化湿杀虫止痒效佳,可用于皮肤疥癣瘙痒等证。
5、配羌活、独活,贯穿全身,通治风湿痹证之一身尽痛,周身骨节酸楚不利及腰膝酸痛等。
方剂制剂
1、神仙退风丹(《百一选方》) :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临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觉醒时,急于头边取三十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渐皆复。主治:大风疾。
2、海桐皮散(《脚气治法总要》) :本品、羚羊角屑、薏苡仁、防风、羌活、筒桂、赤茯苓、熟地黄、槟榔。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主治:风湿两腿肿满疼痛,百节拘挛痛。
3、海桐皮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本品、当归、牡丹皮、熟干地黄、牛膝、山萸肉、补骨脂。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主治:脚挛不能伸举。
4、治风虫牙痛方(《圣惠方》) :煎水漱之。
5、治风癣有虫方(《如宜方》):本品、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
6、治时行赤毒眼疾方(《本草汇言》) :本品一两,切碎,盐水洗,微炒,用滚汤泡,待温洗眼。
7、海桐皮散(《圣惠方》) :本品一两、防风二两、黑豆一两。附子一两,上为细末。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二钱,日三、四服。主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