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沙-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原蚕屎 (《名医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 (《江苏药材志》)。
(原蚕沙)
药理作用
据家兔及小鼠试验,蚕沙煎剂有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及原理待进一步研究。
加工炮制
将收集的蚕沙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即可入药。
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肝、脾、胃三经。
功效主治
1、用于湿浊内阻之吐泻转筋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湿浊内阻,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致:腹痛阵阵,上吐下泻,转筋掣痛,口渴烦燥,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等。治宜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蚕沙为和胃化浊的要药。其性好洁,既引浊下趋,又能化浊使之归清,名方 “蚕矢汤”即以该药为君,治疗湿浊内蕴,霍乱吐泻之证效佳。
2、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证。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营卫脉涩。故而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红肿屈仲不利。正如《症因脉治・痹症论》所说:“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故名曰闭。”祛风除湿为其治则。原蚕沙味辛散性温燥,祛风行气,祛湿除寒,配伍其它祛风湿药,治风湿痹证。《本草纲目》曰:“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
3、活血散风,用于肢体不遂证。真气衰,经络闭塞,气血不行而致半身不遂,偏身肢体拘急,无力僵软或有语謇志乱。用以原蚕沙配伍它药活血行气散风,主治肢体不遂证。《本草纲目拾遗》曰:“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遂,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4、祛风止痒 用于风疹瘙痒证。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淫于肌表面成风疹。瘙痒难忍,突发突止。夜间尤甚,反复发作。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原蚕沙辛散行专祛风,常配伍其它清热凉血药同用治疗风疹瘙痒。或单珠药煎汤外洗,有祛风止痒之效。《圣惠方》中即以:“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
5、祛风定痛,用于头风头痛证。风寒之邪袭表,上窜至头顶,出现头冷头痛,遇风则甚,得暖则减,遭风则发、经久不愈,此为头风头痛证。祛风定痛为治之要。原蚕沙味辛、甘,气温,性洁,清清上行,祛风散风而定痛,可用于头风头痛证。《本草纲目》曰其可:“治头风……去风止痛。”《泉州本草》曰:“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鉴别应用
原蚕沙和伸筋草均可用于转筋证。原蚕沙甘辛而气温,善长燥湿祛风,既能化胃肠之湿浊,又能祛浊升清,主治湿盛之吐泻转筋证;伸筋草苦辛气温,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尤长于舒筋缓挛,主要用于风湿痹痛所引起的筋脉拘急、伸展不利证。二药同中有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配伍应用】
1、配皂荚子,皂荚子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晚蚕沙以升清为主;皂荚子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 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效佳。
2、配木瓜,木瓜其性酸涩,善能化湿和中,舒筋活络,既于湿热可疏,复于耗损可敛,二药配伍应用化湿和中,升清降浊之力甚佳,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之证。
方剂制剂
1、宣痹汤(《温病条辨》) :防已、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苡仁、半夏、晚蚕沙、赤小豆。主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
2、蚕矢汤(《霍乱论》) :晚蚕沙、生苡仁、大豆黄卷、陈木瓜、川连、制半夏、黄苓、通草、焦栀、陈吴萸。主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燥,目陷脉伏,时行急证。
3、蚕沙汤(《眼科龙木论》) :蚕沙、巴戟、马蔺花,为细末。不拘时候调下。主治:迎风眼流泪。
4、蚕沙酒(《内经拾遗方论》) :蚕沙四两(炒半黄色),无灰酒一壶。重仍煮熟,去沙,湿饮一盏。主治:月经久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