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子的功效及作用
胡荽子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嘉祐本草》)。为伞形科植物莞荽的果实。荽许氏说之作�,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
【别名异名】芫荽子(《普 济方》),�(《说文》),香荽 (《本草纲目拾遗》),胡荽(《外台秘要》),延荽子、胡荽子、盐荽子、薰荽子(《和汉药考》。
【处方用名】胡荽子、芫荽子。
药理作用
干燥成熟之果实为弱的芳香剂,一般可与其他药合用作矫味剂。也能增进胃肠腺体分泌,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所含挥发油具有某些抗真菌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 除去杂质。
2、切制 用时揭碎。
性味归经
【性味】辛、酸,平,无毒。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功效主治
1、解表透疹 《分类草药性》曰:“治小儿痘疹不出。”本品辛香行散,可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证。临床常见: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睑红赤,两目怕光,眼泪汪汪,倦怠思睡,唇腮较赤,颊粘膜接近下第一臼齿处,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点,围以红晕之麻疹粘膜斑,小便短黄,舌苔白薄或微黄,躲浮数,指纹红赤而浮露。胡荽子味辛,具行散走窜之性,用治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具解表透疹,透邪外出之效。
2、健脾和胃 本品对肝气犯胃食欲不振有效。本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犯胃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呃逆嗳气,精神抑郁,胸胁胀闷或胀痛,脉弦。本品味辛,舒肝理气,芳香开胃;奏舒肝和胃,增进食欲之效。则诸证可除。
3、辛散止痛 可用治头痛及牙痛。本品芳香气浓,性走窜,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4、行气止泻 本品对肝气犯脾之泄泻有效。本病每由情绪紧张,精神刺激丽诱发。症见:泻前胃部微胀痛,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两胁胀闷或窜痛,同时有食欲不振、吞酸、暖气、矢气等症。舌质谈红少苔,脉弦。肝气不舒,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气机失调,清气不升,反而下降,则为泄泻;本品辛散,疏肝解郁;顺肝之气,补脾之虚;清气得升,泄泻自止。
鉴别应用
鲜胡荽气味芳香,辛散之力胜于陈者,无胡荽时,可以用西河柳代之,均能透发麻疹;外洗内服,但胡荽可作食品,西河柳仅供药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柽柳为之佐。
2、因热毒壅盛而非风寒外束所致的疹出不透忌服。
【配伍应用】
1、配柽柳 胡荽子辛,温,归肺、胃二经,功效发汗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柽柳辛,平,归肺、胃、心三经;功效发汗透疹。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用风寒外束,疹毒内陷之证。二药均可发汗透疹,配伍应用,相辅相成,为常用之发汗透疹对药。
2、配升麻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可用于麻疹初期,疹发不畅、发热诸证。胡荽子辛、温,可发表透疹;二药配用,对于麻疹初起,透疹不畅并发热诸证,用之效佳。
3、配浮萍 浮萍辛,寒,胡荽子辛,温;二药同具发汗解表透疹之效。浮萍偏于外感风热,发热无汗等证;胡荽子偏于风寒外束,疹出不快。二药一温一寒,互补不足;配伍应用,不论外感风热,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4、配葛根 葛根辛、甘,凉,归脾、胃经。功效: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用于外感发热、头痛诸证。而胡荽子辛、温,可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证。二药配伍,一温一凉,对于寒热错杂之外感头痛可配合应用,胡荽子可增强葛根疗效。
5、配木香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行气止泻,调中止痛。胡荽子辛,温,归肝、脾经;功效:行气止泻。可用治肝气犯脾,脾失健运之泄泻。二药配伍,胡荽子辅佐木香,用治肝失疏泄,脾运失常所致的肠鸣泄泻,疗效大增。
方剂制剂
1、胡荽予散(《圣济总录》) 胡荽子、补骨脂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治肠风下血不止,变成痔疮。
2、治痢亦治泻血方(《普济方》) 芫荽子一合。捣碎,赤者用糖水调,自者用生姜自然汁调,温服。一方酒调服。
3、治脱肛痔瘘方(《儒门事亲》) 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许,粟糠半升或一升。上先泥成炉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门大小,不令透烟火,熏之。
4、治肠头出方(《食疗本草》) 秋冬捣胡荽子,醋煮熨之。
5、治齿痛方(《备急方》) 胡荽子,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吐之。
6、治痔疮方(《海上方》) 胡荽子炒过,细碾酒调三、五服。
7、治麻疹初起未透方(《浙江中医》)芫荽子四两。杵后入火瓦罐或铝锅内,盛满清水,置病房(病房宜小,不要通风)内用炭火煮沸,使蒸气充满病室,并随时增加炭、K,待麻疹透齐后,停止使用。
8、治吐下血不止,痿黄者方(《食疗本草》) 胡荽子一升煮令发裂,取汁冷服半升,日、夜各一服,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