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主治
清肺而止痰热,凡风热燥火诸邪所致之痰嗽,顽痰皆可除,治风热燥火诸邪所致的喘证、咳血、衄血等,和胃降逆,清热解毒。
正名释名
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本品叶为长圆形或倒卵形,似枇杷,故名。
性味归经
性味苦,微寒,入肺、胃二经。
别名异名
巴叶(《中药材手册》)。
处方用名
枇杷叶、枇杷丝、蜜枇杷叶、炙枇杷叶。
药物基原
常绿小乔木,高3-8米。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 20厘米,宽4-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密被锈色绒毛,侧脉11—21对,直达锯齿顶端;叶柄极短或无柄;托叶2枚,大而硬,三角形.渐尖。花每数十朵聚合为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密被绒毛;苞片凿状,有褐色绒毛;花萼5浅裂,萼管短,密被绒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内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头头状。果为浆果状梨果,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橙黄色;核数颗,圆形或扁圆形,棕褐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4-5月。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枇杷)、树杆的韧皮(枇杷木白皮)、根(枇杷根)、种子(枇杷核)、花(枇杷花)亦供药用。
化学成分
枇杷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还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柱烯、对聚伞花索、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栊牛儿醇、α-毕橙茄醇、榄香醇、顺-β,r-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还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索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Sorbitol)、乌索酸、丁香素、枸橼酸盐、皂甙、尚含少量蜡类物质;蜡醇(ceryl alcohol)、蜡基棕榈酸盐(ceryl palmitate),有谓含微量砷。
药理作用
1、苦杏仁甙能分离出氢氰酸,而有一定的止咳、镇痛作用。
2、苦杏仁甙水解产生苯甲醛在消化道内有抑制酵母的作用,防止发酵。
3、枇杷叶的油脂质有轻度祛痰作用。
4、动物实验证明枇杷叶水煎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部分有抑菌,平喘和祛痰作用。
5、抑菌试验:枇杷叶及其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及绒毛。鲜枇杷叶刷净背面绒毛,用清水洗净泥土。
2、切制,用水喷润,切丝,干燥。鲜枇杷叶煎丝。
炮炙
①蜜制,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枇杷叶丝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枇杷叶丝100千克用炼蜜20千克。
②炒制 取生枇杷叶炒至徽焦,有香气,放凉即可入药。
功效主治
1、清化热痰
枇杷叶味苦,质轻,苦能清火降气,轻则长于上浮入肺,故能清肺而止痰热,凡风热燥火诸邪所致之痰嗽,顽痰皆可除。《重庆堂随笔》曰:“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滇南本草》曰:。‘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
④风热痰嗽,因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热伤津,肺热内郁,蒸液成痰。可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用枇杷叶能清肺热,化痰、止咳。如《食疗本草》曰:“治肺热咳嗽。”
②风燥伤肺,由于风燥之邪伤肺,肺失清润,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可见咳嗽,唇鼻干燥,无痰或少痰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用本品可清肺、止咳、化痰。
2、止咳平喘
枇杷叶性寒善下气,入肺经可有清肺化痰、下气、平喘、止咳之功。主要用治风热燥火诸邪所致的喘证、咳血、衄血等。《滇南本草》曰:“消痰定喘,散吼喘,止气促。”
①实喘,喘证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等所致。邪气壅肺,气失宣降为实喘,治予祛邪利气,可用枇杷叶清肺、下气而平喘。
②咳血,血由肺道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辩为咳血。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故邪气犯肺,,使肺失清肃则为咳嗽,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用枇杷叶能清肺热、止咳,则咳血亦止。
3、和胃降逆
枇杷叶香而不燥,味苦,性偏寒,入胃经,清火降气是其所长,故有和胃降逆之功。用治风热燥火诸邪所致的呕哕,吐血及脚气上冲,取其清胃之气火,气火降则诸病除。<重庆堂随笔》中说:“枇杷叶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名医别录》曰:“主卒畹不止,下气。…”
①胃热呕哕,多因嗜食辛辣炙博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胃热伤津,可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象滑数。《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畹不止。畹者,哕也,有声浊恶丽长。”“枇杷叶性凉,善下行,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畹止也;”故可用本品和胃降逆,则呕哕自止。
②吐血,亦称呕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因胃中积热,胃热壅盛,胃失和降,气血不和,热伤血络,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胃气上逆,呕血夹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用枇杷叶清胃下气而和胃降逆,以止呕血。
4、.清热解毒
枇杷叶苦寒,故有清热解毒之功,可用治痈痿热毒,脓疮,溃疡,痔疮,痘疮溃烂,肺风疮,胸、面上疮,还可清热解暑,用治男子消渴,产后口干.有止渴之效。
5、鉴别应用
①枇杷、枇杷叶、枇杷芋、枇杷花、枇杷核、枇杷根、枇杷叶露、枇杷木白皮皆可入药。但枇杷甘酸化阴,有润肺、止渴之长;枇杷叶偏寒,轻浮入肺,以化热痰见长,并有平喘之功;枇杷核另有疏肝理气之长;枇杷叶露性平,寒痰、热痰皆可用;枇杷根可治虚劳久嗽,关节疼痛;枇杷木白皮主降逆止呕;枇杷芋长于温肾,消张,止痛;枇杷花微温,可治寒咳。
②枇杷叶与旋覆花皆有化痰平喘,降逆止呕之功。得枇杷叶苦,微寒,用于偏热证;而旋覆花辛,微温,多用于偏寒者更为宜。
用法用量
内服:3-9克(鲜者25-50克),煎汤,宜包煎;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本品苦寒,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配伍应用】
1、配半夏,半夏偏于燥湿化痰而止咳;枇杷叶重于润肺化痰而止咳。二药伍用,一燥一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祛稀痰,止咳嗽甚妙。用治咳嗽气喘,日久不愈,仍吐稀痰等症。
2、配六一散,枇杷叶润肺化痰,和胃降逆;六一散利水泻火,去暑清热。二药伍用,去痰涎,平咳喘,利小便,清热泻火之力益彰。用治肺痿,肺痈诸症(轻者较佳)。
3、配黛蛤散,枇杷叶苦平入肺,其性善降,能肃肺和胃,黛蛤散清化热痰,两者合用,肃肺清肝,化痰止咳,降气和胃,肺气得清则咳自平,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痰热去,络脉通利则胁痛除。用治肝热痰结,肺失清肃,咳血,咳嗽,呕哕不止,吐痰,胁痛。
4、配桑叶,桑叶肃肺气而平肝,不令肝升太过;杷叶降气而和胃,使肺气得降。两药相伍,肝平肺降,升降如常,具有肃肺化痰,平肝和胃之效。则咳逆呕吐自止。用治肝热犯肺,咳嗽,气逆喘息,痰吐不利,呕吐呃逆。
5、配沙参,枇杷叶苦寒,善清化热痰,沙参甘寒益阴,为养阴要药。两药合用,清热痰并滋肺阴,用治燥热伤肺之咳喘,咳痰不爽,用之极效。’
6、配前胡,二药皆有祛痰降气之功,均苦寒,能清化热痰。但前胡味辛,有宣散风热之长。两药相伍,一清一宣,宣肺而清化热痰,用治因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咳喘,其效最佳。
7、配麦冬,枇杷叶有清下肺、胃气火之功;麦冬甘寒益阴,善滋肺、胃之阴。两药合用,清肺胃气火又养肺胃之阴,用治凡风、热、燥、火诸邪所致的痰喘,呕逆,无不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