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的功效作用

竹茹

【正名释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本品为淡竹之中间层,其形如竹,故名竹茹。

【别名异名】竹皮(《金匮要略》),青竹茹(《本草经集注》),淡竹皮茹(《名医别录》),淡竹茹(《食疗本草》)。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炒竹茹、姜竹茹。

(图:竹茹-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药材鉴别

为丝状条片,长短不等,卷曲扭缩作螺旋形,外表黄绿色或淡黄白色,粗糙。质柔韧,有弹性。气清香,味淡。以色黄绿、丝均匀、细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尚含涩味质等。

药理作用

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此外,还有增高血糖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切揉成小团。将竹茹中的碎末,过粗箩,收集粗粉。

3、炮炙

①姜制,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姜汁焙: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②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公斤,用麦麸2公斤。

⑧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甘、辛,微寒。

【归经】入胆、胃、膀胱、脾、肺、心六经。

功效主治

1、清热凉血,《本草经疏》曰“竹茹,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竹茹甘,入阴分,走血道,寒能清热,故凡血中有热致血不循经,妄行外溢之各种出血证。本品均有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①吐血,多因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中积热,胃络受损,发为吐血。症见:脘腹胀闷,甚或作痛,吐血黯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竹茹,性寒味甘,入胃经,可清胃热,安血络,热去血安,吐血自止。

②咳血,多因感受热邪,热伤肺络,导致咳血。临床常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肺为娇脏,华盖之腑,喜润恶燥,喜清恶浊,竹茹甘能润燥,寒能清热,具清热润肺,宁络止血之效,诸证自除。

③尿血,多为下焦有热,热邪损伤肾及膀胱的脉络,血液渗入血尿道而引起尿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篇日“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临床症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色鲜红,心烦,夜寐不安。面赤口疮,口渴,舌红脉数。本晶以其甘寒之性,归膀胱经之长,既可清利膀胱热盛,凉血安络,又兼滋阴养血止血之功。使血循经以行,不致外溢,尿血可愈。

④崩漏,本品对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者效佳。《傅青主女科》曰“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临床常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口渴烦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脉数。竹茹,甘能养阴,寒能清热,属阴分,入血分,清理冲任热盛,迫血妄行之崩漏,有清热凉血,泻火止血之效。用治崩漏,是为中的。

2、和胃降逆 《本草经疏》云“阳明有热,则为呕啘。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畹止矣。”多因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每易引起食滞不化,积而化热,积热上冲,发为呕吐。症见:呕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口臭而渴,暖气厌食,舌苔黄,脉数。竹茹甘寒,入胃经,质轻去实,性凉清热,味苦降逆,善清胃热,消积滞,止呕吐,实为清胃降逆之良药。

3、化痰止咳 ,《本草正》曰“竹茹,治肺痿唾痰,痰气喘咳。”本品对肺热咳嗽,咳痰黄稠效好。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由于过食油腻肥甘,积痰蒸热所致。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气热火盛,炼液为痰,竹茹,甘能滋阴,寒能清火,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津生火自熄,痰自祛,咳自止,实为化痰止咳之有效之品。

4、清热除烦,《本草述》曰“竹茹,除胃烦不眠,疗烦燥。”多因枢机不利,阳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冷物,抑遏胃肠,不得泄越。症见: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燥易怒,头眩,口苦,尿赤,妇女则行经不畅。夜寐不安,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象沉数。本品味甘苦,入胆、胃、心经。甘能滋阴和中,以其质润而善于滋燥,和胃清胆。味苦能清泄,能清心火,疗虚烦。对胆火犯胃扰心致心烦失眠等证,具清热除烦之效。

鉴别应用

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泛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用法用量

内服:4.5-9克,煎汤。外用:熬膏贴。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黄芩、黄连为之使;瓜蒌、半溪为之佐。

2、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半夏,竹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胆经,具清化热痰,除烦止呕之效;半夏辛温,有毒,具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之效。半夏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二药配合,一寒一热,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证。对痰浊为患,症见眩晕,虚烦不眠等诸症亦佳。

2、配枳实,枳实辛敖温通,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竹茹甘凉清降,下气消痰,清热止呕。二药伍用,相须使用,相得益彰。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证。

3、配陈皮,陈皮辛温,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竹茹甘寒,清热止呕,下气消痰。二药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4、配生姜,生姜辛温,归脾、肺经;有温胃和中,降逆止呕之效。竹茹甘寒,具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之效。二药合用,一寒一温,相须使用,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5、配黄连,黄连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竹茹甘寒,具清化热痰,除烦止呕之效。竹茹得黄连寒清苦降之助,清胃止呕之力大增,并能燥浊化痰,用治胃热所致之噎膈、恶心、干呕等证,或痰热阻胃所致之呕吐痰涎,吞酸吐水等证,均为有效之品。此外,对胆火肆逆,挟痰扰心而见胸闷痰多,心烦失眠,惊悸不宁等证,用竹茹入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6、配石斛,竹茹甘而微寒,入肺、胃、胆三经,入肺能清热化痰以治咳嗽,入胃可清胃腑之热而降逆,止呕逆,入胆而清泻胆火。石斛甘淡性凉,长于滋阴养胃兼能除胃中虚热,具生津止渴作用。二药并用,同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善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7、配黄芩,黄芩苦寒,归肺胆胃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之效。竹茹甘寒,归肺、胆、胃经,具清化热痰,凉血止血之功。二药配伍,相须使用,相辅相成,使其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力大增。临床主治: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及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方剂制剂

1.竹茹汤(《普济本事方》) 竹茹、半夏、干姜、生姜、大枣。温中降逆。主治胃热呕吐;症见:呕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口臭而渴,暖气厌食,舌黄脉数。

2.涤痰汤(《济生方》) 半夏、胆星、拮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沦》):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4.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主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

5.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6.桔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桔皮、竹茹、人参、大枣、生姜、甘草。温中降逆。主治胃中热盛,气逆上冲。

7.竹皮大丸(<金匮要略》):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8.竹菇汤(《圣济总录》) 竹茹、甘草、乌梅。治伤暑烦渴不止。

9.淡竹茹汤(《千金方》): 生淡竹茹、麦门冬、甘草、小麦、生姜、大枣。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10.竹茹膏(《济生方》): 真麻油、青木香、青竹茹、杏仁。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治黄泡热疮。

各家学说

1.《名医别录》:“主呕畹,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2.《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3.《本草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4.《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5.《药品化义》 .“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于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燥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

6.《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有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7.《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畹;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畹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点击显示
· 响铃草的功效作用
· 大枣的功效与作用
· 天竺黄的功效作用
· 胆南星的功效与作用
· 益母草-益母艾-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