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草的功效作用

【正名释名】始载于《滇南本草》。为豆科植物假地蓝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形似铃状,故名响铃草。
【拉丁用名】Crotalariaferruginea Grah.
【别名异名】野花生(《中国植物志>),荷猪草、黄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马响铃(《滇南本草整理本》),铃铃草、肾气草(《四川中药志》),响铃子(《中国药植图鉴》),小狗响铃、假地豆、地响铃、野豌豆、马小莲、野主豆(《云南中草药选》),马铃草、响亮草、荷承草(《江西草药手册》)。
【处方用名】响铃草。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圆形,全体有黄棕色茸毛。叶片卷曲,多脱落,呈椭圆形或卵形,黄绿色。枝端尚带荚果,种子大多脱落,带根者,根蜿蜒丽长,圆形,少分枝,须根细长,表面土黄色。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猪屎豆种子含猪屎豆碱(Muclonatihe),次猪屎豆碱(Mucroaatihihe),光萼猪屎豆碱(Vsaramiae),尼勒吉扔碱(Nilgirihe),猪屎青碱(Crotastrideirhe)等生物碱,尚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h),牡荆素(Vitelih),牡荆素木糖甙(Vitexih-oxyloside)以及能凝集人A型和B型红细胞的植物凝集素。
药理作用
猪屎豆种子及叶含大量生物碱,可通过完整皮肤吸收,主要对肝脏表现毒性,但不出现贫血,血清总蛋白降低,血浆凝血酶元时间(大鼠)延长。开花期植物的叶喂饲山羊可引起中毒,干枯物则失去毒性。
加工炮制
1.净制 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微酸,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功效主治
1.敛肺补气,本品甘酸微寒,入肺经,有敛肺补气之功。可治疗久咳,虚喘。
2.益肾消肿,本品味苦酸,性微寒,入肾经,有益肾,消肿之功。可治疗耳鸣耳聋,遗精,水肿证。
3.清热利湿,响铃草味苦酸,性微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利湿之功,常治疗石淋、热淋、热痰等证。
  4.清热解毒,本品味苦酸,性微寒,有清热解毒之功。可治疗疔疮,丹毒症。
用法用量
内服:1.5-30克,煎汤;或炖肉。外用:捣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石菖蒲为之使。
2.气虚、阳虚慎用。
【配伍应用】
1.配马兜,铃响铃草味蕾性寒。入肺经,有敛肺补气之功。马兜铃味苦辛,入肺、大肠经,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二铃配用,相得益彰,共治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痔疮肿痈等症。
2.配海金沙藤,响铃草味蕾性寒,昔能燥能泻,寒能清热,故有清热利湿之功。海金沙藤,味苦性寒,甘能补、能和、能缓急、寒能清热,故利水通淋而不伤正。两药配伍,共治热淋、石淋、水肿、黄疸、痈肿、疮毒等证。
3.配石菖蒲,响铃草味苦酸、性寒、入肾经,有补肾之功。石菖蒲味辛性温,气香,人心经,有开窍宁神化湿之功。两药配用,一温一寒,一辛开,一苦降。共治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健忘、耳鸣耳聋等证。
4.配鲜鱼腥草,共捣烂外用,治疗外科疔疮、痈肿、疮毒、无名肿毒等症。
方剂制剂
1.治久咳,痰中带血方(《滇南本草》) 响铃草蜜炙,煎汤服。
2.治气虚耳鸣方(《贵州民间药草>) 响铃草30克,猪耳朵一对。加食盐炖服。
3.治病后耳聋方(《贵州民间药草》) 响铃草24克,石菖蒲9克。煎水服。
4.治夜梦遗精(《贵州民间药草》) 响铃草15克,夜寒苏15克,爬岩龙15克,毛药15克,双肾草9克。炖肉服。
5.治虚弱气坠方(《贵州民间药草》) 响铃草根15克,一朵云9克。炖肉服。
6.治疗毒、恶疮方(《湖南药物志》) 响铃草全草,捣烂敷患处。
各家学说
1.《滇南本草》:“敛肺气,止咳,消痰,定喘。”
2。《滇南本草图说》:“治石淋内结;捣烂敷疮。”
3.《草木便方》:“补中益气,疗耳鸣头目昏眩,崩淋。又泻火清热,平肝风,消肿痛。”
4.《分类草药性》:“大补脾肾,治耳聋,气虚。”
5.《四川中药志》:“补中益气,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肾亏遗精,及妇女干血劳。”
6.《云南中草药选>:“利水,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肾炎,膀胱炎,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肾结石,月经不调,痛经。”
7.江西《草药手册》:“解毒透疹。”

(图:响铃草——图片源于网络)

点击显示
· 大枣的功效与作用
· 天竺黄的功效作用
· 胆南星的功效与作用
· 益母草-益母艾-苦草
· 小麦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