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 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吴茱萸
吴茱萸别名
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有温中、理气、燥湿、散寒、止痛、宣痹、活血、止呕、抗溃疡、健胃的功效;此外吴茱萸还有抗血栓形成、抗菌、抗病毒、保肝的作用。可治厥阴头疼,呕逆吞酸,寒疝腹疼,脏寒吐泻,寒湿脚气,经行腹疼,脘肚胀痛,五更泄泻,脚气,疝气,齿痛,湿疹,黄水疮。外治口疮,高血压症。
驱蛔虫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抗菌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中医选方
吴茱萸贴敷缓解老寒腿
材料:吴茱萸粉2份,肉桂粉1份、蒜泥。蒜泥的量以能将吴茱萸和肉桂粉调成糊状为宜。
用法:取带粘性的中药贴片(也可用射香壮骨膏类的白膏药的贴敷),将药粘在贴片上贴于涌腺血处,做法如下图所示。最好晚上贴敷,贴上后保持2个小时即可。一般使用6~7次后就能看到效果。
吴茱萸食用方法
【吴茱萸汤(一)】
功效: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吴茱萸汤(二)】
功效: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古籍记载
1、"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神家本草经》
2、"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西汉《别录》刘向
3、"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唐《药性论》甄权
4、"杀恶虫毒,牙齿虫匿。"——《本草拾遗》
5、"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日华子本草》
6、"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7、“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本草经疏》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导致动物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静注对麻醉大鼠和狗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其煎剂、蒸馏液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进行静注,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煎剂给犬灌胃,也呈明显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消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肌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临床研究
吴茱萸研细末,用水拌如饼,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尤以脾肾阳虚五更泄效果佳,小儿每次3g,成人每次6g,观察病例19例,总有效率94.3%(陕西中医,1995,6:271);吴茱萸10~15g,研成粉未,未熟热米饭200g,混合成饼,放于脐部,纱布绷带固定,治疗小儿肠炎400例,痊愈312例,显效72例,无效16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99);吴茱萸10g,研细过100目筛,加凡士林90g,研匀。治疗牛皮癣21例,总有效率为95.2%(中医药信息,2000,2:47)。另有用吴茱萸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蛲虫病、疥疮、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宜忌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吴茱萸相关图片
吴茱萸-图1(图片源于cctv4中华医药20150520期节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