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穴_二间的准确位置图片作用

二间穴归属及作用

二间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缓解治疗头晕、目痛、咽喉肿痛、牙痛、消化不良等作用。

二间穴的位置

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图:二间穴的准确位置)

图解二间穴的位置

【二间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手部,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取穴方法】看手掌面,食指和手掌有明显的交界线。这交界线与食指靠近大拇指这侧的赤白肉际线有个交点,这交点往手指这方向之前一点点,摸上去就是一个明显的凹陷,这凹陷处就是二间穴。

【穴位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名解说

【二间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所溜为“荥”。荥穴,属水。别名: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 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二间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二间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目昏,鼻出血,齿痛,牙龈炎,口歪,咽喉肿痛,热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

【作用功效】二间穴,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穴位配伍】二间穴配合谷穴治齿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二间穴,直刺0.2-0.3寸。

【艾灸方法】二间穴,艾条灸5-10分钟,二间穴,艾炷灸3壮。

【按摩方法】

(1)用食指指腹按压二间穴,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2次。

(2)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用于麦粒肿的按摩时,只需指压患有麦粒肿眼睛同侧手的二间穴。若不愈,则用拇指和食指强捏此穴,如此重复捏30次,病症就会自愈或即刻化脓自愈。


二间穴(二)

二间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微握拳,二间穴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微握拳,二间穴位于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位置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食指近节指骨骨膜。有来自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布着桡神经的指背神经及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皮肤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支配。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过外,还有同名动、静脉经过。指背腱膜为指伸肌腱至食指的腱及食指伸肌腱延伸而成,并有第一骨间背侧肌腱,第一蚓状肌腱参与。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蚓状肌腱→示指近节指骨基底部。

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

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背神经(桡神经浅支的分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二间穴下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

二间穴的作用

二间穴意义: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效作用: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有解表,清热,利咽的功效、可散邪热、利咽喉、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有清热消肿的作用。

特异性:二间为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主治疾病

二间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喉炎,扁桃体炎,口眼斜,目痛,目赤,热病,身热,口干,鼻衄,齿痛,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指麻肿痛,肩臂疼痛,肩周炎,腰痛,头昏,多卧嗜睡,大便脓血,麦粒肿等。

二间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目痛、热病。

二间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

二间穴主治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鼻衄,目昏,口,颔肿,热病等。

二间穴主治头痛,咽喉肿痛,齿痛,目昏,目痛,鼻衄,口眼斜;大便脓血;指麻肿痛,肩臂疼痛;腰痛,多卧嗜睡,身热,口干。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炎,喉炎,牙痛,鼻出血,麦粒肿;

其它:扁桃体炎,肩周炎。

穴位配伍

二间穴配合谷穴治齿痛。

二间穴配合谷穴,有散目翳作用,主治目翳。

二间穴配合谷穴、少商穴治喉痹、咽喉肿痛。

二间穴配鱼际穴、合谷穴,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牙痛。

二间穴配太冲穴、涌泉穴治三叉神经痛。

二间穴配曲池穴治肩臂痛。

二间穴配商阳穴、委中穴、昆仑穴,治肩背相引。

二间穴配迎香穴、风府穴、少商穴,治鼻衄。

二间穴配三间穴,有提神解困作用,主治多卧喜睡。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般直刺0.2~0.3寸,局部有胀痛感。

艾灸法

米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二间穴治疗牙龈肿痛

针对牙痛选择了合谷穴和二间穴进行点压按摩。每个穴位按压十几下,尤其是在按压二间穴时发现有痛点,就重点用大拇指指甲按压二间穴的痛点,第二天牙龈脓肿就消失了,牙也不痛了。这次的手法按摩实践让我对手法按摩和穴位按摩有了初步的认识,穴位按摩效果如此之快,疗效立竿见影令我开始对手法按摩刮目相看。学无止境,平时多掌握一门养生知识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健康机会以及解除病痛的方法。有牙痛的朋友不妨试试按压合谷和二间穴。

二间穴解析

别名:èr jiān(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附注: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二间穴的意义

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 LI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二间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水。二即第二,间即间隙(指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第二穴,故名二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喉炎,扁桃体炎,口眼斜,目痛,目赤,热病,身热,口干,鼻衄,齿痛,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指麻肿痛,肩臂疼痛,肩周炎,腰痛,头昏,多卧嗜睡,大便脓血,麦粒肿等。

二间穴别名

间谷穴:《针灸甲乙经》。

二间穴出处

《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穴位名解

二即第二,间即间隙(指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第二穴,故名二间。

《说文》:“间,隙也。从门,从月,谓月光从门而入也。”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溜,位于“商阳”穴之次,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的间陷中,故名二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多卧善唾,肩髑痛寒,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热,喉痹如梗,目眦伤,忽振寒,肩痛,二间主之。

《席弘赋》: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类经图翼》:颔肿喉痹,肩臂痛,鼽衄齿痛,目黄口干,口眼歪斜,饮食不通,振寒 伤寒 水结。

《针灸大成》: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百症赋》: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

《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点击显示
· 沙参麦冬汤
· 如何喂养健康宝
· 肺癌靶向药对人体的影响
· 含铁的食物
· 杵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