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异名
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榆、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岩地芨、红地榆(湖南药物志》),水橄榄根、花椒地榆、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草参(《云南中草药》)。
药理作用
1、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给兔或狗用热水汤伤Ⅱ~Ⅲ度,外用炒地榆粉。有一定疗效,创面渗出少,比较干燥,而且感染与死亡均较少。从地榆中提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疗效均不如地榆粉,而且在蛙肺实验中,地榆的收敛作用比鞣质心得多,因此其对烫伤的疗效不仅是由于所含的鞣质,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对于去神经组织的烫伤,其治疗功效不如未去神经者。
2、止血作用:家兔口服地榆炭煎剂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时间缩短,蛙后肢灌流试验可见血管收缩。
3、止吐作用:鸽灌服煎剂3克/公斤,每日2次,共服4次,对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表现为呕吐次数减少,但狗服5克/公斤2次,对静脉注射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效。
4、抗菌作用:花的浆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减低或消失。地榆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球菌与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等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于其些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中鞣酸16、94%,去鞣酸以后是否仍有抗菌作用未见报道。应用试管内直接接触的方法证明,煎剂在0、5毫克/毫升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也可能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
5、其他:作了胃瘘手术的大鼠内服水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对蛋白质的消化。小鼠或豚鼠口服含地榆的饲料,由于静止期延长而使动情周期显著延长。低浓度煎剂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脏排出量增加,高浓度则抑制。对离体兔肠,低浓度使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对麻醉兔有暂时性的轻度降压作用。
性味归经
【性味】苦、酸,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功效主治
1、凉血止血:地榆性寒。功擅凉血止血。主要用因风、热、燥等外邪侵犯人体,邪热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或久病,或热病导致的血症。《本革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利。”
2、解毒敛疮:地榆其味苦酸,性寒,具泻火解毒,清热敛疮之功。《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3、鉴别应用:地榆、槐花、槐角均为凉血止血药,均为治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的要药。地榆又能消肿止痛、生肌敛疮,槐角、槐花又能清肝降火,各有所长,不可不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本革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3、《医学入门》:“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6、虚寒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地榆凉血止血,泻火解毒,长于治下部出血的病证。苍术燥湿健脾,长于运脾泻有余之湿邪。二药配伍,燥湿泻火,凉血止血。
2、配槐角:凉血止血。主治热迫血行,痔漏便血。地榆入血分,凉血收敛,有止血之效。血热则妄行,热不除则血不止,热既清则血自安。因地榆性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不虑其过滞。槐角也叫槐实、凉血止血,善治下部出血。二药配伍,凉血止血,相得益彰。
3、配茜草:二药都为凉血止血药。地榆有收涩的功效,茜草有行血作用。常相须为用,治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
4、配乌梅:地榆凉血止血,乌梅涩肠止泻,二药相配有凉血涩肠作用。治便血、血痢、痔疮等。还可用于治湿热带下日久不止之症。
5、配黄柏:地榆清热凉血,消肿止痛;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二药合用,能凉血燥湿,治水火烫伤,皮肤湿疹。
6、配金银花:二药都有凉血止血功效,配伍应用凉血止血功效更强。